這兩天網上有一些關于降息的觀點,感覺有正確的分析和合理的猜測,比如“降息能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之類的觀點,未免過于一廂情愿,或者揣著明白裝糊涂。
此次降息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放寬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二是存貸款利率有所下調,并簡化了一些基準利率期限檔次。大家主要關心的是存貸款利率下調,個人認為:降息是反市場化的,達不到降低融資成本的目的,而放寬存款利率浮動區間又往利率市場化進一步。
一、按照各方來分析,總體是個“假私濟公”
1、最大的得利方自然是國有企業、地方政府。
這些機構議價能力強,依靠背景可以拿到基準利率的貸款。基準利率一降,許多融資平臺都松一口氣,正好續一下命,減輕一點擔子。
2、銀行不會完全承擔降息造成的損失
分為存款利率下降和貸款利率下調兩方面來說。一方面,存款利率下調表面上降低銀行融資成本,但很大程度上被擴大利率浮動區間上限抵消了。另一方面,貸款利率下調也不是完全的利空。因為銀行能從以下兩點得到彌補:
(1)銀行會對議價能力低的貸款人提高貸款利率。目前貸款利率區間已經完全放開,銀行擁有理論上的自主定價權,在信貸資源有限(人民銀行有額度控制)的前提下,除了那部分特供政府相關機構的基準利率信貸資金以外,對于議價能力不強的客戶,商業銀行要么直接的提升貸款利率,要么很快會創造出“手續費”、“買保險”、“留余額”等變相加息的方式,提高對議價能力不強的客戶的貸款利率。
(2)降息使銀行可以再向一些還款壓力大的客戶收取幾期利息,推遲將這些客戶的貸款確認為不良,延緩資產質量下滑速度。
3、真正最慘的是私營經濟部門。
民營經濟的議價能力本來低,在有限的信貸資源被繼續甚至更多地占用著的情況下,留給民營企業的資金將更加稀缺,必然將許多私營企業推向民間借貸,或者關停并轉。因此,從國家隊得利,私營經濟受損的角度來說,此次降息的結果將是國進民退,”假私濟公“。
二、幾點零散的思考。
1、利率或者說“資金價格”并不是一個統一的變量。市場上存在無數的資金價格。國有企業去貸款能拿到的利率是一個價格,它們最高能接受的利率是另一個價格,民營企業去貸款能拿到的利率也是一個價格。而這些價格又不一定等于央行的參考價格(基準利率)。靠發文件降息只能改變參考價格。
2、供求關系是鐵律。任何商品在任何時候都是供不應求的時候漲價,供過于求的時候降價。信貸資金也是一種商品,靠官方限價不會真正壓低市場上的真實利率,只會降低資金配置的效率,所以有人分析說“降息會讓資金更貴”。
3、人民銀行的降息和美聯儲推行零利率下限政策表面相似,其實存在本質的區別。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壓低市場利率,而人民銀行依靠發文件的形式降息,只能造成資金雙軌制,基準利率和實際利率更加背離。
4、真正降低資金成本必須要從供需關系入手。在需求方,關鍵在于能否解決預算軟約束問題,讓一些僵尸企業盡早破產重組,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減少低效率的占用資金。在供給方,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改革存貸比,增加可貸資金總量,讓資金自由流向高收益的地方,迅速形成有效市場。(常聽有些人說普遍降準是“大水漫灌”,可定向降準又能定到哪里去,以為錢貸出去以后不會四處流動的嗎?其實交給市場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5、最后,其實人民銀行不樂意降準,至少有一部分考慮就是自身的財務實力問題。個人理解目前國際主流意見是央行也需要穩健的資產負債表,而龐大的存款準備金正是央行的低成本負債來源,支持著外匯儲備占款。具體可參考2014 年6月初,中國央行「降準」的概率有多大?會采用「全面降準」嗎? 但我認為有一個兩全其美的做法:央行降低對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支付的利率,同時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前者會減輕央行的財務負擔,使前者的影響大體與后者相抵消,這樣能在不影響人民銀行盈利的情況下,對社會可貸資金總量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曾經做過一點粗略計算,估計取消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的付息可以在維持央行利潤不變的情況下,支持降多次準。
6、以上,說的都是從社會總福利角度出發,“應該如何如何”的夢話。至于“實際會如何如何”,還取決于各方利益博弈。
7、金融是潤滑劑不是發動機,降息救不了實體經濟,只是對實體經濟下滑的進一步確認。該來的遲早要來。唯一的不同是,本來有些實體是能活著看到明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