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楊志威:嘉盛地產深耕八年 簡而不易 |
[作者]:賀慧君 |
行走在房地產行業近20年,身份變了,地位不同了,經驗和實力增加了,薪酬卻只比初入行時漲了不到一倍,即便如此,如今有人想用幾倍甚至十倍的身價挖他過去,楊志威說,我要留在這里。 根植于淚水汗水苦水的嘉盛之路 從成立之初的5萬元啟動資金及9個人創業團隊,發展到如今動輒上億的項目開發額及業務遍布全國各地的大型開發企業,嘉盛在創業路上演繹的白手起家這段故事,已在業內廣為流傳。 2002年,二十三冶建設集團為了啟動一個1500平米的經濟適用房項目,準備自設一家房地產公司,嘉盛地產就這樣誕生了。通過自愿報名和競聘上崗的方式,最終組建成了一個9人的團隊,楊志威就是這其中的一員。 一開始,由于資金受限,楊志威和他的同伴只能利用二十三冶的一些土地資源進行小規模開發,后來逐步走上合作開發的道路,如與省老干所合作開發嘉盛·逸林園,與湖南航空工業局共同合作開發嘉盛華庭,逐步實現了資金和經驗的原始積累。2006年,嘉盛地產并入五礦地產后,資金更加充裕了,開發經驗更加豐富了,公司開始了大規模擴張。 但一路上的苦與樂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公司剛起步的時候,資金很緊張,我們連個車子都沒有,出去都是擠公共汽車,很少打的,包括作為公司副總經理的我也不例外。”楊志威說道。 “當時創業的條件非常艱苦,和現在年輕人講我們創業經歷的時候,他們都覺得難以想象,但是經歷過這么多事,現在回想起來,才覺得正是這些坎坷才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嘉盛的今天。” 即使是現在,掌管包括嘉盛國際廣場、格蘭小鎮、圭塘河風光帶等7個大型項目的楊志威仍然開著一輛毫不起眼的轎車,嘉盛的一位員工打趣道,“每次和楊總出去參加活動,看著別的老總開的都是奔馳、寶馬,就想和他開玩笑,還沒開口,他總是自己先打趣起來:‘我知道你想說什么,看我的車很破是不是,有的開就行啦。’” 背靠大樹,并不意味著安穩 融入世界500強的中國五礦集團,并沒能讓嘉盛松一口氣,考核機制反倒更為嚴格了,每開發一個項目,不僅要過政府各部門的關,集團總部的審批更為嚴格。 云南滇池項目就曾讓楊志威險些釀成遺憾。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讓云南滇池項目一度擱淺,一年后,不甘就此放棄的楊志威北上集團總部再次請示匯報,然并未獲得一致認同,而此時距集團公司投資委員會決策日僅剩3天。眼睜睜看著這么好的項目面臨“流產”的危機,情急之下,楊志威和他的同伴決定做最后一搏。 次日,楊志威向集團公司投資管理部提出“昆明一日行”的大膽設想,希望通過實地考察讓大家看到滇池項目的巨大潛力,并以此得到投資委員會人員的認可。最后,集團領導終于被他們的執著精神所打動,決定前往昆明實地調研。 行程確定后,一行人當天匆匆趕往昆明。實地考察,市場分析,項目情況匯報,與當地管委會、房地局、國土局及周邊項目溝通,投資回報評估,兩天不眠不休的戰斗,終于換來了集團公司投資委員會的認可,項目“失而復得”,楊志威松了一口氣。 “這并不算什么,你要完成一件事,挫折和困境是必須要經歷的過程”,楊志威回憶起這件事,語態輕松,“雖然我們擁有五礦集團雄厚的資金支撐,但在每一次重大項目的投資問題上,都是反復調研、科學決策、謹慎而行,這是應該有的態度。” 最早到的管理者 “上班第一天,為了留下一個好印象,特意提前十分鐘趕到辦公室,到的時候發現自己竟然是最后一個。有點點的不安,整一天。”“第二天,提前半小時,趕到辦公室,部門領導已經在埋頭工作,我在座位上呆坐1分鐘,品味主管領導說過的‘勤奮踏實’”。 這是一位嘉盛新入職員工的工作日志,記錄著他初到公司的工作感受。 楊志威以前的秘書告訴記者:“八點半上班,楊總基本上每天7點40就到了。” 讓人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嘉盛幾乎不需要考勤制度。 “別人聽說我們公司不用打卡、按指紋,都很奇怪,那么大一個公司,沒有上下班限制,那不全亂了嗎?”一位嘉盛員工告訴記者,“但是我們真的從來沒有人遲到,根本沒這個意識,領導每天都來那么早,大家都不遲到,你遲到了,會顯得你很奇怪。” 對于這一點,楊志威顯然很滿意:“其實原先是有考勤機制的,遲到了就罰款20塊,后來慢慢的這種機制已經在無形中消除了,自發就形成一種意識,每個人都是以身作則。我們強調以行動感染人,以語言感動人,你首先要約束自己,自己做好了,做正了,才能帶領這個團隊。” 簡簡單單做人 清清白白做事 簡單,是楊志威的管理理念。 簡單高效的工作流程,簡單務實的規章制度,簡單純樸的人際關系,楊志威一直是這樣要求自己和所帶領的團隊的。在嘉盛,諸如送禮、請吃請喝、走后門拉關系這些習氣是不被準許的。 每年年底,嘉盛都會有一次競聘上崗,去年就有8名中層干部在年底的競聘上崗中落選,同時在基層員工中又新提拔了4名充實到中層干部隊伍,“有本事、做得好就提拔,不行你就下,不存在搞關系,領導也會被淘汰,有危機感才會有動力。”楊志威告訴記者。 楊志威說,“我們從來只琢磨事,沒有琢磨人的,為什么大家喜歡這里的工作氛圍,就是因為做起事來簡單,沒有一些羅里吧嗦、紛繁復雜、明爭暗斗的事情,也不存在人際關系的困擾。提拔干部時,不存在請客送禮,大家干干凈凈、清清白白;逢年過節,也沒有誰要給領導送禮,大家相互打個電話、發條短信問候問候就好。” “你不覺得這樣簡單更好嗎,只要能把工作做好,何必東搞西搞呢?”面對楊志威如此真誠的一問,想到中國這么大一人情國,記者為之震撼。 嘉盛能給的只有夢想和平臺 或許是受那段國外工作經歷的影響,楊志威的管理模式與國外講究時效的工作方式很是貼近,“我們這里沒有星期六、星期天,也不分白天晚上,只談完成任務和沒完成任務。” 甚而,在嘉盛流傳著“女的當男的用,男的當鋼鐵用”這一說法,“女的走路都特別快,淑女走路感覺的基本上沒有。”楊志威帶著些許驕傲地向記者透露他的這一發現。 被稱為“拼命三郎”的楊志威對員工的要求是:“我不贊成每天晚上去加班,但是我要求大家提高工作效率,每個人都有規定要完成的任務,完不成就按規矩辦事。我們按照西點軍校的部隊作風進行管理,中層干部要求不找借口、盡心盡力,高層領導要求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除了工作強度大,嘉盛每個周末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會議或培訓,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即便如此,這里的人才流失率卻很小。“會有一些新進來的員工可能無法適應這樣的工作強度而離開,但是,公司成立8年來,我們沒有一個中層干部和高管人員離開。”楊志威如是說。 不僅如此,嘉盛的每一個中高層干部都是通過公開競聘產生,“只要你一心一意干事情,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平臺。”楊志威說,“錢并不是萬能的,一個企業必須要有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凝聚力才能走得長遠,在這里,有實現夢想的平臺,大家能看到自己的未來以及美好的成長前景,這才是嘉盛所能夠給的。” “雖然工作強度很大,但這里的學習機會、歷練平臺彌足珍貴,在這里鍛煉一年能夠學到在其他單位要花一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學到的東西。”這或許才是嘉盛的真正魅力所在。 僅8年的時間,嘉盛地產已從名不見經傳的企業躋身為地產湘軍主力,并邁出了湖南市場,在中西部地區主要城市開始布局落子。但顯然,楊志威的夢想遠不止此,“要把嘉盛打造成全國乃至全世界一流的著名企業,還有更長、更艱苦的路要走。”此刻的楊志威,雙手交疊放于胸前,背靠椅背,似乎在勾勒著一幅更為壯闊的藍圖。 楊志威,男,漢族,1960年6月出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12月參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地質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和長沙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本科學歷,工程師。 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建筑施工行業。1993年,在海南開始了他的房地產職業生涯。2002年4月至2008年12月,先后任湖南嘉盛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常務副總經理;2009年1月-2009年8月,任湖南嘉麒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2009年9月起,任湖南嘉盛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海南十年房地產搏殺,見證過海南房地產“泡沫”從小變大,再到破滅的全過程,煉就了敏銳、準確的市場嗅覺;數十年的建筑施工和房地產操作實戰經驗,造就了精明、干練的職業風范。2008年房地產業調整,行業內大叫危機來臨時,他處變不驚,睿智地認為“危機就是危險中蘊藏機遇”,在他“精管理、練內功”思路指引下,一方面加快在建項目建設,一方面儲存土地2000余畝。這個技術出身的地產人,用獨特的思維方式,在這場危險中,找到了機遇:2009年,隨著房地產回暖,面對市場無房可賣的機遇,嘉盛的樓盤四處開花,年銷售12億余元人民幣,同時在建7個項目。2010年,在企業內部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引領企業積極融入五礦房地產與建設板塊。作為湖南房地產界的領軍人物,楊志威是本土行業內當之無愧的“專業技術型職業經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