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態宜居先導區 |
PART 1人文 湖湘精粹,現代與文化的激情碰撞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星城長沙人才濟濟,創意輩出,大河西先導區正是基于這一優勢,提出建設湘江西岸創新創意產業帶,以教育科研孵化和文化創意為核心,為高校提供拓展基地,為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提供拓展空間。 在長沙,發達的科技教育事業奠定了大河西先導區建設創新產業帶的堅定基礎,早在1998年,長沙每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人數居全國第一,每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近400人,兩院院士30余人位居全國前列。20多所綜合性大學和學院,26個兩院院士,同期10余萬人在讀的博士生、碩士生,密集分布在岳麓山周邊,形成獨特的開放型高校集聚區。長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岳麓山大學城皆位于此。 大河西先導區內作為湖湘文化發源地的“千年學府”岳麓書院,座落于岳麓山清風峽,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創建,為公認的北宋“四大書院”之首。書院歷經滄桑,數經兵變,屢經修復,至今保持原有基本規制未改,區域內還有北津城遺址、岳王亭、屈子祠、印心石屋、西漢長沙王陵等歷史遺址遺跡。不僅如此,洗盡鉛華的岳麓書院更是見證了中國歷史的更迭,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岳麓新城與眾多的著名歷史人物緊密相關,辛亥革命的重要領袖黃興、蔡鍔、蔣翊武、劉道一、焦達峰、陳天華等著名舊民主主義革命烈士皆長眠于岳麓山。毛澤東、蔡和森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足跡遍及岳麓山,更使之成為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游勝地。 現如今,創建于1988年10月的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傳承湖湘文化精神,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先進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四大產業,呈現企業聚集發展、產業集群成長、特色日益凸現的明顯優勢。未來,大河西先導區將按照把高新區建設成為中部地區自主創新領航區、“兩型”社會示范區、區域經濟增長極的總體要求,全面實施“6543”工程,全力打造先進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等6大產業集群,構筑電子信息、新材料、工程機械及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園等5大專業園區;到2015年,形成40平方公里科技產業新城的主干路網框架,麓谷科技產業新城(岳麓山高科技園)技工貿總收入實現3000億元。 只有在星城的岳麓區,才有這種有別于其他的繁華地區的浮躁,尊享歷史、人文、學術的和諧。大河西先導區植根岳麓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結合現代文化的活力,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著力實現現代和歷史的激情碰撞! PART 2生態 低碳環保,綠色城市典范 在倡導綠色GDP的今天,生態理念是第一強音。大河西先導區強調生態建設的重要性,要在三年內完成岳麓山風景名勝區周邊生態環境、坪塘老工業環境污染和靳江河、龍王港等流域水資源環境的綜合治理,開展濕地、綠地、林地生態環境資源補償和農村環保自治模式試點,加強環保輔助設施建設。同時加強岳麓山人文生態旅游產業帶建設,充分發揮岳麓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人文優勢,結合桃花嶺、象鼻窩、蓮花山規劃人文生態旅游產業帶,讓星城在繁華都市生活中增添一抹綠色,讓星城人民感受綠色生態的福音。 星城長沙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資源,集“山、水、洲、城”于一身。麓山西峙,環繞長沙古城,自古以來就是著名風景名勝地。橘子洲位于湘江江心,是我國最長的江心洲島之一,歷代文人雅士履痕處處,更因一代偉人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之詞而名聞天下。湘江流經長沙市區,有湘江水系支流289條,其中,流經岳麓區內的龍王港、靳江河是湘江兩條一級支流,水量十分豐富,更有西湖、后湖、桃子湖、尖山湖、鷺西湖等水體鑲嵌城區,更增添了城市的靈秀。長沙市夾湘江而建,自古以來,跨越河東河西均以橘子洲為跳板,或以舟楫,或建橋行車,往來商賈云集于此,繁榮了岳麓山下湘江兩岸的這一片沃土。大河西先導區所處的位置在古城長沙湘江西濱,與長沙市中心區隔江相望,是長沙市的西部門戶。 位于蒼翠麓山腳下、靈秀湘江之濱的岳麓區享盡大自然的贈禮。巍峨岳麓山屏南而立,柔美湘江水穿城北去,橘子洲頭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在江心,山水背景之下,一座岳麓新城傲然挺立。作為長沙首個全國生態示范區,岳麓區的自然景觀與城市景觀共生交融,集山、水、洲、城于一體,“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獨特城市風貌堪稱華夏山水城區代表。這座最適合人居的天然綠島,自然山水資源十分豐富。4795公頃的森林面積、48.4%的森林覆蓋率讓岳麓區一度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長沙城區的“肺”。全年大氣質量優良率達90%,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22.92平方米,高于國家生態示范區一級標準。境內的三條河流:湘江、靳江河、龍王港水量豐沛,西湖、后湖、桃子湖、尖山湖、泉水湖等水體鑲嵌城區,全年水資源總量約1647萬立方米。與此同時,岳麓山、谷山、尖山、大王山四地物種多樣,生態完備,構成了小自然生態系統。正是在這樣的綠色生態條件下,大河西先導區的發展方向不再是單純掠奪式的開發,不再是忽略生態的搶劫式的建設,而是提出要建設城市的綠色氧吧,引領低碳環保的人文居住方式。 PART 3交通 四通八達,提速先導區大發展 開發大河西,打造先導區,大手筆開發,必有大交通支撐。一流的綜合交通樞紐,“兩型社會”的先進理念,滿載財富的地鐵2號線,必將提速大河西先導區的跨越發展,大河西從此因飛速發展的交通而開始蝶變。大河西先導區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將成為她未來發展的生命線。先期的交通綜合規劃便毋庸置疑地把大河西先導區定位為長株潭城市群的綜合交通樞紐,把他推向了發展的最前沿,它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借著這一高起點的東風,大河西先導區一直在謀劃和建設,沒有讓關注它的人們失望。 先導區成立兩周年以來,城市交通建設成效顯著,道路框架迅速拉開,輻射力強的綜合交通樞紐雛形已初步顯現。兩年來先導區共竣工通車道路近80條,完成投資突破150億元。已經通車的骨干道路有瀟湘南大道一段、瀟湘中路、雷鋒大道、望城大道等8條。目前在建的骨干道路共7條,即楓林西路三段、坪塘大道、黃橋大道第一段、梅溪湖路等。在建和將建的河西河東過江通道工程總共6個,包括湘江航運樞紐、營盤路湘江隧道、福元路湘江大橋、湘府路湘江大橋、南湖路過江隧道等。這些過江通道建成后,將加快長沙城區兩岸融為一體。同時長株潭城際交通建設也在穩步推進。區域內盤踞著兩大交通樞紐。一是灣鎮高葉塘,核心地位無法替代。另一更大更重要的樞紐便是汽車西站,歷來是車流、人流、物流集散地。如今汽車西站已開始了她的重塑與升級,不久的將來,一座集地鐵、長短途、快速公交、航空換乘功能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將崛起于大河西先導區,大河西以綜合交通樞紐工程為軸的城市次中心,將與河東環繞五一商圈的城市中心相呼應。 一條條道路的拉通、一個個結點的交織,成環成網的大河西先導區交通藍圖漸漸躍然紙上,未來的發展更加讓人欣喜,令人期待。相信,未來,一艘龐大的交通航母將承載無數幸福和希望,在湘江河畔盛裝起航…… 地鐵,是一個現代化都市的標志,在這里,城市不再是局促不安的尺度空間,更像是一次生活格局的重構與人氣的聚集。長沙如火如荼的地鐵建設,正在改變著長沙的城市記憶,正在改變大河西先導區的城市定位。要發展,交通先行;而大河西快速交通要發展,2號地鐵絕對先行。 今年,有“黃金十字架”之稱的地鐵1、2號線已全面開工建設,其中地鐵2號線便是延伸大河西腹地的重要串聯通道。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線路大體為東西走向,西起長沙汽車西站,過湘江后沿五一大道向東行進,連接大河西先導區和武廣長沙南站,將大大緩解長沙城市東西交通壓力,實現各類交通工具“零換乘”。另外,明年即將動工建設的地鐵1A線以及3號線均有站點密布大河西,通過1A線聯系開福北部新城僅需20分鐘,通過3號線拉通含浦與武廣長沙南站。幾年以后,大河西先導區將率先進入全面的地鐵新紀元,發展提速不言而喻。 一次次地發展,一輪輪地提速,大河西先導區就像拽著神奇魔法棒的魔法師,扮靚著自己,支撐著母城。相信,乘著高速地鐵轉入時空隧道的大河西先導區將走進一個絢麗、蝶變的新時空,完成她的終極使命——騰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