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ic2 南拓西接,區域新發展 |
topic2 南拓西接,區域新發展 part1 生態新城規劃 崛起新南城,融城“橋頭堡” 天心生態新城的崛起源于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其范圍北起二環線,南至暮云鎮,東依韶山路,西臨湘江,總面積57平方公里,占天心區整個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區內有6個公園、省政府文化新區、中心商務區、現代物流園、環保工業園區、高尚住宅區已初具雛形,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以森林、綠地為主的城市生態結構體系。 2000年,天心區一馬當先,首先在南部荒原上拓出了一條10公里長的芙蓉南路;2001年,該區召開了全國第一個城市生態建設研討會,并于8月開始啟動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工作。隨后,又專門成立了生態示范區規劃領導小組,從生態環境、生態經濟和生態社會等方面入手,結合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長沙市生態建設規劃和天心區的實際,于2002年編制完成《長沙市天心區國家級生態區建設規劃》,明確提出將天心區建設成為全省一流的生態新區的奮斗目標,并通過了湖南省環保局組織的專家評審。2003年3月,天心區制定創建工作實施方案,向各駐區單位下達污染治理目標責任書,將目標任務分解到25個責任部門,區長親自分管此項工作,力爭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社會等各項指標達到一類標準。2003年關;虬徇w了新路電鍍廠、木蓮沖矽砂礦等20余家排污企業,確保了水源安全。飲用水質達標率100%,城市污水處理率20%;創建了畜園、妙高峰、鐵新、肉聯~黃合4個煙塵達標控制區,煙塵控制區面積36平方公里,覆蓋率達到區面積的131.87%,煙氣黑度達標率98.25%,全面達到全市大氣城市綜合考核目標。2004年8月,天心區區政府搬往新城,10月,湖南省政府也搬至新城,至此,以湖南省政府新機關大院為主體的生態型省會行政文化中心雛形顯現。隨后,以芙蓉南路為“龍脊”的“六縱六橫”路網骨架逐漸成型,水、電、燃氣、電信、公交、環衛等市政公用設施也隨路網向區域內輻射鋪開。天心區于2004年創建國家級生態區并通過省環保局驗收,2005年被評為全國生態示范區。2008年11月底,在天心生態新城新開鋪街道辦事處腹地,天虹百貨、大潤發超市、步步高南國城三大商場相繼開張,日漸高漲的商潮與省府為主、一批省直部門落戶而形成的行政商務中心構成長沙南城的絢麗色彩! 如今,在天心生態新城里,已有55個投資總額達60多億元的項目全面鋪開,省科技博物館、省地質博物館、群眾文化藝術館、省少兒活動中心的建設高潮迭起;占地400畝的省府景觀軸與文化公園也即將建成,近百個項目,270億元的資金,3萬余人的建設大軍正在奮力造城;一力物流園、環保工業園建設初具規模;一大批以生態理念打造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和高檔住宅小區也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天心生態新城雛形已具。 Part2 南湖新城規劃 “一帶兩園四區”,現代城中城 2007年,長沙市作出加快“一洲兩岸”建設、彰顯“山水洲城”風貌的戰略決策。同期,天心區將南湖片區改造作為全區工作重點,這個沿江最大棚戶區改造也隨即啟動,南湖新城改造實施范圍北起解放西路、南至二環線、東起書院路、西至湘江風光帶,總占地面積5597畝。2009年,《南湖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文本正式成果》橫空出世,南湖新城區域內規劃人口容量約為9.85萬,功能定位為以綠色生態景觀和休閑游樂為特色的宜居濱江區,并具有一定商業商務功能的城市核心延伸段。自規劃之初起,“長沙城市地標”、“長沙新名片”的桂冠就已加在南湖新城頭上。據規劃介紹,南湖新城將構筑成“兩園一帶四區”的格局,“兩園”,即南郊公園和生命科學主題公園。南郊公園計劃擴建,面向湘江敞開滲透。生命主題公園是以生命科學為主題的大型生命科學主題公園,規劃建設生命科學展示區、游樂設施區、生態景觀墓園區和戶外運動區四大功能區;“一帶”,即湘江風光帶。南湖新城內的湘江風光帶長約5.3公里,寬20米-50米,視野開闊,景觀優越,是南湖新城重要的景觀軸線。以朱張渡、杜甫江閣等為歷史文化背景,以休閑長廊和雕塑為主景,配以十余個休閑健身廣場和綠化、亮化等配套設施,打造區域內重要的景觀軸線!八膮^”,即酒店金融區,在西湖路和勞動路之間,設置高檔酒店和高級寫字樓、銀行等辦公建筑;高檔公寓區,在勞動路以南、南湖路以北,依托城市核心商圈構建城市公寓;濱江商務區,沿南湖路兩廂,面向湘江構建集商業購物、美食休閑、商務辦公于一體的功能區;山水居住區,在南湖片區南部,依附南郊公園和生命主題公園,面向開闊的湘江濱水帶,在公園綠地之間的山谷地帶建設高檔住宅。 “十一五”期間,南湖新城既是“一洲兩岸”的范疇,又屬于“十大項目”重點打造片區,借助政策優勢,南湖新城以摧枯拉朽之勢,浩蕩前行。2009年書院路從24米拓寬為46米,升級為城市主干道。書院路二環至三環、湘江防洪大道堤下道路已經竣工通車,南湖路從原來的16米將拓至46米寬,成為東西主干道。已經開工的南湖路過江隧道,將于2013年通車。湘江大道一路延長到湘潭、株洲。立體化路網的建設施工,大大提升了南湖新城的輻射力,特別是跨城輻射的能力大大提升。濱江一帶,項目建設推向高潮。未來,南湖新城將在控制沿江天際線的基礎上,控制各垂直于風光帶的城市干道景觀,形成綠色通道,把湘江、橘子洲和岳麓山的景致引入城市中心區,并點綴以不同的綠色園林,充分體現長沙“山水洲城”特色;同時各類街道、建筑,均將設置相應的照明體系,重點打造湘江東岸璀璨夜景。使南湖新城無論從整體功能還是從景觀效果看,都不亞于維多利亞灣。 Part3 環保工業園規劃 重點基地,重點工程 湖南天心環保工業園是2002年12月報經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省級工業園。位于長、株、潭金三角地帶,占地5.83平方公里。園區堅持“品牌立園、項目建園、特色興園、創新活園”的發展思路,將“推進產業發展,打造融城核心”作為總的戰略目標。按照“功能布局合理,建筑景觀優美,土地利用高效,生態環境宜人”的基本思路,突出與長株潭一體化的“南部新城,融城核心”的城市產業定位相配套。在產業發展規劃上,致力于“一帶”(新型工業帶),“一圈”(國際商貿圈),“一園”(總部經濟園)的產業集群規劃。 天心環保工業園地處“南展”和長株潭一體化的核心區域,這里具有獨特的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面臨著大發展的諸多機遇。一是長株潭一體化融城戰略實施的機遇。天心環保工業園位于湘江生態經濟帶中段和長株潭城市群的幾何中心,距湘潭、株洲城市中心區不到20公里,它可以依托長沙,面向三市、輻射全省,是長株潭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項目,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二是政務中心城區積淀的資源優勢,自2004年省政府南遷后,其他十余處省直機關也相繼聚集城南,一些正在規劃建設中的重大文化設施以及相配套的服務業也紛紛南移。省政府的南遷為新南城作為城市新的中心奠定了基礎,實際上它已開始形成湖南省的政務中心之城。湖南天心環保工業園承接省區政府的政治資源,其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三是便捷的路網建設奠定的交通優勢。園區緊鄰湘江,周邊京珠高速、107國道、城市輕軌、湘府路和芙蓉南路等路網完善,為園區輻射作用的發揮打下良好的基礎;四是沿江風光形成的人文環境優勢。園區取天心之靈氣,湖湘之底蘊,地處長沙山水洲城的重點地帶,以環境為支撐的人文資源豐富;五是名企入駐產生的項目帶動優勢。目前園區已引進中信新城、長利電機、日本東宇食品等大中型項目28家,新型工業帶已初具規模,商貿物流圈初現雛形?偛拷洕鷪@來勢喜人,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和入園項目的建設,園區四縱三橫的路網骨架已全部形成,水、電、氣、通信、通訊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而其中占地面積2028畝、投資額56億元的中信新城項目是長沙市迄今為止引進規模最大的綜合類項目,該項目由國際級頂尖規劃團隊全力打造,保持15年的先進性規劃思路,預計年均技工貿收入達40億元,這必將為進一步提升該區域的產業凝聚力提供強有力的發展動力。 Part4 文化產業園規劃 文化試驗田,發展領頭羊 天心區作為歷史文化資源大區和傳統文化產業強區,順應國家、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部署,充分發揮區位交通、人文資源和產業基礎等優勢,加速發展文化產業,成為實現跨越發展的必需選擇。同時,文化產業在提升區域經濟“硬實力”和“軟實力”中正不斷彰顯巨大作用與無限潛力,成為天心區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快速發展的新引擎與必然選擇。依照南北聯動、協同發展的空間布局原則,天心區文化產業發展總體空間布局結構為“五區、兩基地、一走廊”。五區即核心園區的演繹娛樂區、影視傳媒區、文化旅游區、出版發行區、新興文化產業區;兩基地即為以湖南省群眾藝術館、湖南省地質博物館、湖南省科技館和湖南省青少年活動中心為載體的文化會展基地,以文化旅游、體育休閑為主導產業的解放垸旅游運動基地;一走廊則以休閑娛樂、創意設計、策劃咨詢為重點產業的湘江文化產業走廊。 在天心區文化產業發展中,地處“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核心地帶的天心區文化產業園尤為重要。天心區文化園區位于天心區的主城區中心,北起五一大道、東至芙蓉路、西臨橘子洲、南抵二環路,總面積8.5平方公里,作為湖南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試驗田”和“領頭羊”,園區自2008年4月成立以來,以打造“長沙文化產業集聚核心、湖南文化產業先導基地和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為目標,以區內歷史文化資源為依托,以整合政策、資金、人力資源為手段,以豐富群眾文化需求為方向,不斷提升園區綜合實力,2010年園區實現全年總產值82.18億元,已成為中南地區最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文化產業園區。2010年2月28日,天心區文化產業園更是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成為中南地區湘、鄂、皖、黔、贛五省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 按照天心區“十二五”期間的最新部署,天心區文化產業園將著力扶持演藝娛樂、影視傳媒、文化旅游、文化會展、出版發行、創意設計六大產業,全面提升園區文化產業總體實力。力爭到2015年,園區文化產業總產值達300億元,實現產業增加值100億元,年均增長28%;入園文化企業超過4000家,吸納就業人員18萬人,其中重點企業1000家、規模以上企業120家,年產值過億元企業30家,過10億元企業8家,過20億元企業4家;文化領域的中國馳名商標突破5個,湖南著名商標10個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