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ic 1 規劃/地鐵穿城而過,城鐵串城為群 |
Topic 1 規劃/地鐵穿城而過,城鐵串城為群 Part 1 城市規劃/ 大城大格局,塑形交通圈 城市總體規劃 城市要發展,規劃必先行。2011年6月,《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2010年修訂)經過多次修改并上報國務院批準。修訂版里長沙市規劃區范圍擴大至4960平方公里,在規劃區范圍內將構建一個能承載千萬級人口規模的大都市區。2011年7月,望城撤縣設區,長沙城區擴大一倍。至此,長沙大城大格局的宏偉發展藍圖已躍然紙上,這是一個極具前瞻性的規劃,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愿景。 范圍擴大。根據《總體規劃》,規劃區范圍由2003版總體規劃的2893平方公里擴大至4960平方公里,將長沙市內五區、長沙縣全縣域、望城縣全縣域、瀏陽東部新城和寧鄉縣縣城(包括金洲開發區)納入了規劃區范圍。在規劃區范圍內將構建一個能承載千萬級人口規模的大都市區。都市區范圍在2003版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增加了長沙縣的黃興鎮、安沙鎮、跳馬鄉和干杉鄉等四個鄉鎮,總面積由1450平方公里調整為1930平方公里。 人口增多。根據《總體規劃》,中心城區范圍按照銜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界完整的原則確定,包括了長沙市河東內四區全部,以及岳麓區、望城縣、長沙縣的一部分,總面積120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629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將承載大約629萬人口。 空間優化!犊傮w規劃》從城市發展大趨勢來看,提出了沿“一軸兩帶”發展!耙惠S”指湘江發展軸,“兩帶”分別指北部發展帶(串聯了寧鄉縣城、長沙縣城及一大批國家、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和南部發展帶(串聯黃花機場、長沙高鐵南站、省政府、大學城、洋湖垸總部基地等)。從發展片區來看,提出了“一主兩次六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一主指河東主城市區,兩次指河西新城和星馬新城,六組團指高星組團、撈霞組團、暮云組團、坪浦組團、黃榔高鐵組團和黃花空港組團。從城市中心來看,明確提出了多中心的概念。除了河東CBD外,還規劃了河西CBD、星沙副中心、雷鋒湖-梅溪湖副中心,以及多個組團級中心,其中高鐵組團中心遠期將升級為城市副中心。 綜合交通。根據《長沙市綜合交通規劃》,市內形成以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橋梁、隧道、地鐵為主的綜合交通網絡,對外規劃形成以現代化國際民用機場、霞凝新港、京廣鐵路、高速公路為骨架的水、陸、空交通運輸系統,逐步建設成為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之一。在以長沙為中心、半徑100公里范圍內,實現“1小時都市圈”目標,即長沙到益陽、湘鄉、醴陵、湘陰等周邊城市不超過1小時。通過科學規劃,長株潭城市群的大交通圈已然成型。 長株潭城市群規劃 2007年12月1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長沙、湘潭、株洲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乘著兩型社會建設的東風,長株潭一體化的建設開始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 隨著《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總體規劃》的出臺,長株潭融城藍圖橫空出世。根據規劃,長株潭城市群總面積達2.8萬平方公里,在具體定位上,長株潭三市將形成一個生態環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場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的高效率、高品質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區。形成以長株潭三市城區為增長核、以三市間的快速交通設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軌道交通)為紐帶的核心區組團,以鐵路和高速公路為發展軸向周邊地區輻射的城鎮網絡群體。 長株潭城市群規劃近期以長沙中心城區、湘潭城區、株洲城區為核心,采取局部內涵式的緊湊集中發展,引導有序外延,重點建設三市各自環線、三市間公路外環、潭望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動湘潭-株洲聯合發展,搞好湘潭和株洲的路網銜接和空間隔離,預留三核中間地帶的發展空間,為未來多種發展模式提供可能性。遠期規劃主要向東發展,并加快向南發展;湘潭主要向北發展,兼顧向東;株洲主要向河西發展,搞好與湘潭的路網和綠色空間的銜接,適度向北,考慮與長沙市東部開發區功能和道路上的銜接。營造三核相向發展的演進態勢和空間框架,在三核中間地帶開辟文化娛樂、旅游度假和生態保護區域,并保留三核中間地帶與三市原中心城區的隔離空間。 20年后,長株潭將發展成為在華中經濟圈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在國內具有很強競爭力的組群式的特大型城市化地域之一。 Part 2地鐵規劃/ 米字地鐵網絡,城市發展新標向 在長沙新一輪的造城大潮中,城市空間延展,人口不斷擴容,如此大城大格局的戰略背景下,塑造成環成網的大容量交通圈尤顯重要,快速軌道交通的大力發展成為了未來城市持續發展的重頭戲,對于緩解城市擴容帶來的交通擁擠、交通距離等問題,對于促進區域價值升級、商住地產的發展意義重大。 新修編的《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對軌道交通網線作了較大修改調整,形成了與城市空間拓展相匹配的“米”字型構架。根據《長沙市軌道交通第二輪建設規劃》,2018年建成線網總長約180km,由6條線組成。本輪建設規劃在已開工建設的1號線一期和2號線一期工程基礎上,擬新增建設線路134km,具體為建設1號線北延一期、2號線西延一期、3號線一期、4號線一期、5號線一期和6號線一期。到2020年,軌道交通1-6號線主體工程全部完成,通車里程將達到234.3 km,成為中國修建軌道交通最快的城市。遠期規劃至2030年,長沙軌道交通共建設10條主線及1號線、4號線的支線這12條線路。1號線及2號線成“十”字在五一廣場相交,3號線及4號線在大河西先導區成“×”相交,并且3、4號線與1、2號線形成“米”字型地鐵網絡。以1、2、3、4號線為核心,加之5、6、7、8號線及1、4號線支線補充,構成都市區“成環成網”的格局,再有市域快線9號線拉通長沙南站與瀏陽工業新城,10號線往來大河西先導區與寧鄉城區。 地鐵的走向標示著未來城市發展的新方向,在核心骨干線路具體規劃中,1號線及2號線形成的長沙市南北向(芙蓉路)和東西向(五一大道)軌道交通“十”字形骨架,與城市最大交通走廊相對應。1號線起點站為長沙湘江航電樞紐附近,與支其線交匯于金霞組團附近,止于暮云鎮的萬家麗路站,拉通城市南北。東西向的2號線,將連接大河西先導區、金橋火車站和汽車西站、長沙火車站、長沙火車南站等交通樞紐。3號線將從大河西先導區的蓮花鎮方向出發,經含浦工業園、洋湖垸生態濕地到達岳麓山大學城,然后在公路的南湖路湘江隧道附近下穿湘江到達長沙主城區,再往東到達長沙火車站前的車站路,繼而沿車站北路下穿瀏陽河到達四方坪附近,然后折而往東到達長沙縣城星沙以東的張公坪。4號線從望城區高星組團出發,大致沿金星大道范圍南下經濱江新城后,沿瀟湘路經溁灣鎮南下與3號線在岳麓山大學城交會,繼而從橘子洲頭以南下穿湘江進入長沙主城區,然后斜著往東到達長沙南站,最后下穿瀏陽河到達長沙縣黃興鎮以東片區。 地鐵大紀事: 2000年6月,組織修編《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 2000年7月,開始編制《長沙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 2003年5月,編制完成《長沙市居民出行及公交隨車調查分析報告》 2003年11月,編制完成《長沙市公共交通規劃》 2003年11月,《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準 2005年7月,修編完成《長沙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 2006年3月,《長沙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通過市政府審批 2006年5-8月,完成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各項專題研究 2006年8月,編制完成《長沙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 2006年11月,省發改委將《長沙軌道交通建設規劃》上報國家發改委 2007年12月,《長沙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通過國家發改委在長沙組織的專家評估 2008年1月,《長沙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通過國家環保局的審查 2009年1月,長沙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近期規劃(2008-2015年)獲國家發改委批準立項 2009年4月,長沙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授牌 2009年9月,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2010年12月,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2011年5月,《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完成,地鐵走向有所調整 2011年10月,軌道交通3、4號線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建。 預計2013年10月,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正式運營 預計2014年12月,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正式運營 預計2016年,軌道交通3、4號線一期工程正式運營 Part 3城鐵規劃/ 城鐵助推,長株潭一體化 2009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文批復了《長株潭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規劃方案》,規劃范圍主要是長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轄區。同時,與長株潭城市群經濟聯系密切的益陽、婁底、岳陽、常德、衡陽五市的主要地區進行銜接和協調。規劃明確建設長沙-株洲(湘潭)線、長沙-益陽-常德線、長沙-岳陽線、株洲-衡陽線、長沙西環線、長沙-瀏陽線、湘潭-婁底線,合計里程760公里。遠景展望城市群外圍城市間的聯絡線和支線,最終形成“一核、主軸線、半圓、支線”的網絡。 長沙至株洲、湘潭城際鐵路是長株潭城市群城際鐵路網的核心部分,線路規劃為“Y”字型線網,以長沙站為中心,向西過湘江至雷鋒大道站;向南至暮云后分岔,分別接入既有株洲站和湘潭站。線路全長95.5公里,由4條線組成,分別為長沙-株洲、易家灣-湘潭、湘潭-株洲、長沙西-湘潭線路,設車站21個,線路等級為雙線電氣化客運專線,速度目標值為時速200公里,單向輸送年能力為6000萬人,建設工期4年。建成后,長沙至株洲24分鐘可到達,長沙至湘潭也僅需25分鐘。乘坐長株潭城際鐵路動車的旅客,將很方便地與長沙地鐵1號線、2號線等實現“零換乘”。長株潭城際鐵路建成后,近期計劃開行動車組216對,遠期開行動車組296對。長株潭城際鐵路連接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承擔三市之間的城際客流,同時兼顧城市客流,將為長株潭城市群提供快速、準時、便捷的交通服務,對進一步強化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在長株潭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3+5”城際鐵路有7條線路,主干線網結構可以描述為“一豎兩橫加半圓”!耙回Q”是岳陽-長株潭-衡陽!皟蓹M”分別是長沙-益陽-常德,湘潭-婁底。“半圓”是汨羅-益陽-婁底-衡陽,線長310公里。另外還有支線,分別為長沙-瀏陽,線長65公里;株洲-醴陵,線長50公里;湘潭-韶山-寧鄉,線長80公里;長沙-湘潭(西線),線長45公里!3+5”城市群城際鐵路還將有望延伸到張家界。長株潭“兩型試驗區”城際鐵路將分期建設,首期96公里城鐵連接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后期上千公里城鐵則通過干線和支線連接岳陽與岳陽地鐵接軌、常德、益陽、婁底、衡陽五市及一些縣市。 一條條城際鐵路的開通建設,對于長株潭一體化乃至“3+5”城市群的融合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利好消息。城鐵在城市之間串聯穿梭,拉近距離,載來機遇,憧憬已久的同城時代就此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