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新政眾生相 幾家歡喜幾家愁? |
9月30日出臺的房貸新政,被視為是近幾年來最具力度的房貸政策,引起了市場的高度關注。近期,樓市論壇發起《首套房認定標準放松,是否考慮買房?》投票,調查結果顯示,接近四成受訪者的首套房正在貸款。首套房認定標準放松,有55.6%的網友表示愿意購買住房。與此同時,大多數網友擔憂,房貸新政出臺后,房價將會上漲。
自房貸新政出臺后,購房者更加密切關注樓市,房企更是緊鑼密鼓制定新的戰略。樓市各方博弈蔓延,有人歡喜不已,有人坐立不安,也有人舉棋不定,幾家歡喜幾家愁?
購房者:“該不該買房,會降還是漲?”
購房者喜憂參半,喜的是,房貸新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購房成本。但買還是不買,似乎成了更難的選擇。一方面擔心政策拉動樓市,房價上漲,錯失了當下的抄底機會。而另一方面又擔心房價不會上漲,現在下手早了,買虧了。
改善型購房者的春天
唐先生:財務,孩子剛滿一歲。
我在岳麓區一家大型企業擔任財務,孩子剛滿一周歲,因為父母來帶孩子,所以打算給父母再買套房子,但因為長沙房價一直居高不下遲遲未下定決心。這次,聽到這個消息后,我十一長假期間,去了多家看房。
父母傾盡所有給我買了套房,本來我就一直想把父母接過來,在家附近再買一套房,方便互相照顧。但手頭的錢有限,第二套房首付6.5成付不起。現在正好有這個機會,我把首套房貸款還清,給父母再買一套,可以享受首套房房貸政策,首付3成,壓力就減輕了。再說將來房地產市場若重新回暖,房子漲價就不劃算了,所以趕緊先下手了。
買,還是不買?
劉先生:司機,準備買婚房。
房貸新政一出來,我們就去幾家樓盤對比價格,發覺價格沒太多變化,但對比價格讓我心煩意亂。中央層面的政策已經出臺,理論上判斷,會為樓市帶來影響。但是,現在還看不出來,擔心開發商趁機漲價,可又擔心自己判斷錯誤,買貴了。
有朋友去年買的房子,今年開發商拿出特價房,比較總價,他買的已經貶值好幾萬了。買貴了,心理不平衡,可現在不買,看好的房源又會被別人買了。現在看不清后市,我選擇繼續觀望,最近一段時間,會更多關注樓市,希望能趕上這一波的房貸新政帶來的優惠。
開發商:“我想漲又不敢漲”
“房貸新政”出臺后,長假期間關于“房企漲價”的消息也頻頻傳出。對此,金科、龍湖、綠地、萬科、東原等房企均表示,目前在售樓盤執行的都是“新政”出臺前的優惠政策和指導價格,各大樓盤價格都處于今年以來的低點。不過,未來是否會調整價格暫時還不能確定。
房貸新政將是樓市價格拐點
湖南佳兆業銷售總監王巍:國慶銷量突破1.3億元
佳兆業在長沙的幾個項目在國慶一周時間就有700多批的來訪量,感覺市場在一瞬間就變了。整個國慶假期,長沙佳兆業6盤銷量突破1.3億元,僅一周時間就完成了幾乎一個月的銷量。
重慶金科地產副總經理唐暢:國慶成交同比增加3成
在“新政”刺激下,國慶長假成了今年人氣最旺的假期。同時,今年國慶的成交量也較去年同期增加了三成以上。從重慶在售的各大樓盤來看,平均每天到訪量都在40~50組以上,部分樓盤每天甚至要接待上百組購房者,每天都有幾百人來看房。
大多數地產商活不過去
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金融界已把地產劃到限貸和危險的行業
“現在整個地產業不是限購松綁能解決的問題,而是貸款困難,整個金融政策的問題。整個金融界已經把地產劃到了一個限貸的行業,危險的行業當中。”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談及這個話題時頗為沉重。近期各地政府相繼出臺放寬首套房認定標準,同時又呼吁降低首套房利率。不過,地方政府“落花有意”依然難阻銀行大佬們“流水無情”的踟躕不前。銀行對房地產行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惜貸,加速著地產商們的憂慮。
萬達董事長王健林:能活下的企業需具備3種特質
一葉知秋,而秋天來了,冬天還會遠嗎?因此在大型地產商都在備好過冬干糧的今天,未來幾年的行業洗牌,強者愈強,弱者出局。能活下來的房地產企業一定具備三種特質,首先是手中充足的現金流,其次是較低的資產負債率,最后是果斷的轉型策略,主動擁抱新的商業思維模式,如互聯網。而這三樣也僅是基本素質。
根據政策調整營銷策略
萬科總裁郁亮:中性看待房貸新政
萬科既不會積極漲價也不會積極降價,而是堅持積極定價,建議行業“中性”看待這個消息。當前房地產行業雖然已進入“白銀時代”,但仍是一個有機會的時代,未來10~15年前景依然明朗。
小結:買賣雙方心理博弈
受“限購”解除和信貸放松政策雙重影響,購房者和開發商,買賣雙方的預期、心態正在發生變化。在此情況下,市場將成為左右樓市的主要力量,房貸新政中的首付比例、利率優惠將由商業銀行自主決定,究竟“給不給力”,且看銀行“臉色”。
Tips:
9月30日,央行和銀監會發布房貸新政:貸款購買首套普通自住房,貸款利率最低可打7折。擁有1套住房并已結清貸款的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購買普通商品住房,執行首套房貸款政策。首套房貸利率下限位基本利率的0.7倍。對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并已結清貸款的,首付比例及貸款利率可根據借款人償付能力、信用狀況等因素審慎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