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2016年,長沙樓市風生水起,在積蓄了兩年的力量之后,在全國二線城市房價迅猛上升的帶動下開始發力,以梅溪湖、濱江、洋湖、武廣片區跳漲為起點,通過交通主干道(主要是地鐵線路)的放大和傳導,帶動了全市普漲。 記得年初就和大量的投資和改善型住房的置業者聊過(很多是業內人士),春節前后是抄底的最好時機,那個時候大家認為長沙樓市在2016年肯定要漲的,只是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問題。當時大家得出了一些共識,漲價一定會從低庫存、已投入運營地鐵站點和優質學區房漲起。 回來來看房價的走勢確實印證了當時的預言,率先漲起來的板塊確實具備以上一個或幾個因素,而地鐵因素無疑是最為顯著的。在我們的實證研究中發現,低庫存區域的地鐵樓盤是第一批漲起來的,同時還有很多漲價的規律和很多大城市軌道拉通前后的房價變化非常一致。 人們往往會知道地鐵線路對站點樓盤是一個利好,但是這個利好怎么來的,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以及不同區域不同板塊之間的地鐵溢價效應究竟如何卻不甚了了。這期地鐵專題我們嘗試以實證的方法,來量化探討地鐵對房價的推動和影響程度,同時結合近幾年地鐵發展的大趨勢,推薦一批比較具備升值潛力的樓盤。作為一個邁向地鐵、城軌和高鐵三規合一的大型城市來說,在長沙置業,路網構建完成后的影響將會不斷放大。目前長沙的地鐵線路通了2條,真正路網效應還沒有完全釋放,置業地鐵盤就是分享長沙的成長紅利。從這個角度來講,不管是自住還是投資,具備價值增長空間的永遠是重要的衡量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