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
專有名詞
兩型社會
兩型社會: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循環經濟,節能降耗。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特別是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綜合措施,降低資源消耗強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獲取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環境友好型:控污減排,可持續發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須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通過對生產和消費過程的有效監控,將人類活動規制在環境容量限度之內,減少污染產生量,實現排放無害化,降低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兩
型社會兩型社會試驗區
兩型社會試驗區:從各自實際出發,根據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盡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走出一條有別于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
新型城市化:城鄉一體,分工合作。新型城市化的內涵,包括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互促共進。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將城市發展與優化資源配置、保護生態環境、切實轉變增長方式結合起來,走集約發展之路。
新型工業化:信息助推,協調發展。所謂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綜合改革試驗區”與特區、新區的聯系與區別
當前,中國改革進入新階段,改革探索需要采取專題性綜合配套改革的形式。區域改革試驗的形式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特區”、90年代的“新區”和21世紀的“綜改區”三個階段。
特區:(包括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特區可以在區域內進行經濟、政策、行政體制、管理機制等全方位的綜合改革,是國家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試點。
新區:(包括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與特區相比,新區改革的面縮小了,力度也縮小了,主要只涉及經濟體制的改革與發展。但突出了區域帶動功能,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極。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簡稱“綜改區”):(包括成渝、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與前兩者相比,綜改區的改革范圍進一步縮小,設立的核心在于“綜合配套”。其宗旨是要改變多年形成的單純強調經濟增長的發展觀,要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城鄉關系、土地開發和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推進改革,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綜改區和特區、新區是三個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它們的聯系在于,三者都是與改革不同階段的要求相適應的區域改革探索形式。總體上看,特區是與改革開放初始階段,即計劃經濟體制解體階段相適應的改革形式。新區是與市場經濟體制構建階段相適應的區域改革形式,綜改區則是與市場經濟體制完善階段相適應的改革形式。然而,我們更要看到綜改區與特區、新區的區別:
第一,從政策邊界來看,特區和新區被同時賦予改革試驗權和預先設定的、指向明確的優惠政策,特區和新區是以特殊優惠政策為基礎的。而綜改區沒有預先設定的具體的優惠政策。因此,相對于特區和新區來說,綜改區的試驗性更強。
第二,從發展指向來看,特區和新區也承擔推動發展的功能,但這種發展沒有明確指向科學發展,以這些區域為核心的沿海地區也是環境破壞、生態惡化最為嚴重的區域。而綜改區一開始就承擔著實現科學發展的功能,肩負著統籌城鄉、建設兩型社會的重任。
第三,從發展模式角度看,特區和新區主要承擔外向型發展模式探索功能,體現了連接周邊地區經濟區域一體化的需要。而綜改區則被賦予探索內源型發展模式的功能,更能直接體現統籌對外開放和國內發展的需要。
城市群與城市圈
(一)簡介
城市群:指在一定距離內可以頻繁往返進行商務活動、由一個或若干特大城市為龍頭,眾多中小城市協調分布,城市間由農田、林地、水面等綠色空間相分隔,通過高效便捷交通走廊相連接的一種城市空間形態。其特征為:城市群由于有現代化的交通相連接,不會降低大城市的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由于是多中心的,可以防止單個城市過度擴張帶來的“城市病”;由于城市是相對集中布局的,又可以避免分散型城市化帶來的土地浪費。
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現的以大城市為核心,周邊城市共同參與分工、合作,一體化的圈域經濟現象。其特征為:區域內城市高度密集,人口規模巨大,城市間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基礎上的密切的經濟聯系,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最活躍、最重要區域。
(二)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城市圈
長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東北部,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積2.8萬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300萬,經濟總量2818億元,分別占湖南全省的13.3%、19.2%、37.6%,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兩兩相距不足40公里,結構緊湊。人均水資源擁有量2069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4.7%,具備較強的環境承載能力。長株潭城市群是我國京廣經濟帶、泛珠三角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的接合部,區位和交通條件優越。但是面對與中西部省區構想的大城市群比較,存在不少差距,湖南提出啟動以長株潭為中心的“3+5”城市群建設,即以長株潭為中心,1個半小時通勤為半徑,包括岳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在內的城市群建設。
武漢城市圈:是指以武漢為圓心,周邊100公里范圍內的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8個城市構成的區域經濟聯合體。面積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漢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總量,不僅是湖北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自200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來,經過幾年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武漢城市圈建設“五個一體化”,即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區域市場、城鄉建設、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一體化的發展思路逐漸清晰,《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已初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