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 |
TOPIC2:探析 為什么選擇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城市圈為試點 近年,國務院先后批準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成都、重慶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如今,位于中部的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獲批成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兩大城市群(圈)被批準為“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區,無疑將帶動中部六省迅速崛起,成為中部環境保護、經濟友好快速發展的最大助力器。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許多專家看來就是“新特區”,與改革開放初期設立的經濟特區相比,其最大的吸引力是以“試驗”的名義向地方讓渡了中央的部分職權,使地方能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中擁有更大的自主權。正因為此,此次全國第四批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申報,包括湖北、湖南、遼寧、廣東、廣西、河南等省通過不同方式運作,以望能成功獲批,而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能從眾多實力強勁的對手中成功突圍,實屬不易。此時,人們不禁會問,國家為什么會選擇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城市圈做為試點呢?針對這一疑問,本刊從地理交通、經濟實力、教育和人力資源等方面著手,系統探析兩大城市群(圈)的特點,以期能為大家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一、兩型社會綜改區的戰略擔當和全局使命 批準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為“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區,是為了落實國家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方針和中部崛起戰略方針,推動東、中、西部協調發展,和諧發展。國家提出綜合改革試驗區這種改革形式,有其深刻的內涵。專家們普遍認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提出和建設,將成為中國下一階段深化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擔負著探索建設和諧社會、創新區域發展模式、提升區域競爭力的使命。正是在新時期所擔當的全國戰略和肩負的全局使命成為兩大城市群(圈)此次成功獲批的一大原因。 (一)綜改區是中國改革和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產物 當前,中國改革進入新階段,改革探索需要采取專題性綜合配套改革的形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改革始終遵循“試驗——推廣”的路徑。從微觀上看,先是個別企業改革試點,再向行業、部門和全國推廣;從部門上看,先在農村進行承包制改革,然后承包制向城市推廣;從區域看,先沿海改革開放,再向其他地區推廣;從領域上,先經濟領域改革,再向社會、文化、政府領域推廣;從區域層面來看,先局部地區改革,再擴展到全國。區域改革試驗的形式經歷了“特區”、“新區”和“綜改區”三個階段。其中,特區包括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新區包括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綜改區包括成渝、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 進入新的世紀,中國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確立,改革需要繼續深化,需要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缺陷,也即市場失靈開始暴露出來,市場經濟與科學發展、社會和諧之間的固有矛盾開始暴露。同時,新的市場經濟體制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殘留的體制機制障礙相互糾合,共同制約發展方式的轉型,制約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實現。 因此,改革需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改革,從出發點上看,要從發揮市場經濟體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到制衡市場經濟的缺陷;從改革的基點上看,要從單純構建一種新的經濟體制,進入到促進這種體制與發展方式之間的契合,并促成這種經濟體制最終能夠成為科學發展的體制支撐。總之,過去的改革構建了一種有利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體制,但是,這種體制還不完全是有利的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的體制。改革新階段的核心任務,就是要促進體制演進與發展方式演進的互動,構建有利于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的體制。 改革新階段的推進仍然需要采取先試驗后推廣的路徑。但是,改革對區域試驗的組織方式有了新的要求。首先,由于改革的重要目標在于探索支撐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探索的區域范圍必須擴大,原有的特區和新區局限于一個城市的范圍,難以充分支撐這種改革探索。再次,科學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多個子系統,因此,改革需要采取專題性改革探索的方式。第三,任何一個專題性改革本身涉及到社會經濟運行多個層面的體制機制,因此,改革必須具備綜合性和配套性。最后,改革進入到現階段,中央政府的優惠政策空間已經狹窄,自上而下推動改革的政策資源已經基本耗盡,因此,新階段的改革探索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試驗性質。上述要求綜合起來,決定了新的階段改革探索要采取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形式。 (二)國家在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設置“兩型社會”綜改區的戰略意圖 國家在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設置“兩型社會”綜改區的戰略意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改革意圖 進一步展開專題性改革實驗,深化體制改革探索。國家在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配置“兩型綜改區”,戰略意圖在于獲得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指向的專題性綜合配套改革經驗以及可以推廣的兩型社會的體制機制與政策體系。 2. 發展意圖 切實推動發展方式轉變與體制機制轉變有機互動。體制轉變和發展方式轉變本來是一個解不開的連環套。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方式轉變一直滯后于體制轉變。盡管1995年明確提出了“兩個根本性轉變”的任務,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的同時,發展方式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擯棄單純為了改革而改革的改革方式,改變發展方式轉變滯后于體制轉變的現狀,將體制改革與發展方式轉變有機整合起來,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改革的當務之急。因此,如果說以前改革承擔的主要是體制功能,在新的歷史階段,改革的發展功能開始凸顯。在改革的同時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將體制改革探索與科學發展道路探索結合起來,就成為新一輪改革試點的必然選擇。“成渝”綜改區試驗的實質是在體制改革中落實科學發展觀關于城鄉統籌的戰略取向,而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改區的實質則是在體制改革中落實科學發展觀中關于人與自然統籌的戰略取向。通過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戰略指向的體制改革試點,真正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3. 區域意圖 進一步通過政策效應回填中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區域發展與國土開發始終沿著“周邊開發,回填中央”的路徑展開。這是因為,在對外開放和國際形勢日趨復雜化的背景下,沿邊地區的開放開發不僅具有發展意義,而且具有國家安全意義。“特區”設置直接承擔的是為港澳回歸創造條件的國家使命。濱海新區承擔著引領中國在“東北亞”經濟圈發揮重要作用的國家使命。西部開發、內蒙開發、新疆開發則承擔著應對美國對我國分別從中東、西亞、中亞和蒙古進行戰略包圍的國家利益,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開發承擔著促進海峽兩岸經濟一體化,促進祖國統一的民族使命,近期的廣西南寧周邊的開發熱潮則承擔著中國在東南亞發揮作用的國家戰略利益。 在這種宏觀戰略背景下,中部地區的崛起只能依靠引導效應和周邊發展的回填效應。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提出以后,一方面,引導效應開始顯現,中部地區發展開始加速。另一方面,周邊發展的回填過程開始啟動。首先是以中部地區參照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西部開發有關政策為標志的政策回填;其次是以在沿海地區實施“加工貿易新政”為標志的產業回填;第三就是以配置“綜改區”為標志的改革回填。因此,在中部地區配置“綜改區”,將改變長期以來中部地區缺乏中央配置的改革試驗權的格局,折射出國家希望通過配置改革試驗促進中部地區發展的區域動機。 4. 轉型意圖 防止中部地區重走東部沿海地區老路,推進中部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保護和擴大中國發展的生態空間。黨的十七大提出發展方式轉型的同時,也提出了發展理念轉型的問題。黨的十七大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這就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作為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基本要求,提出“環境優先”的發展理念。“環境優先”相對于“經濟優先”、“經濟與環境兼顧”而言是一個新的發展理念,其要義是通過節能減排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發展方式轉變與發展理念轉變是相輔相成的。國家選擇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進行兩型綜改試點,一方面是基于東部沿海地區生態承載能力已經不堪重負的事實,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中部地區處在工業化的中前期階段,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生態承載能力,具有進行兩型綜改探索的生態基礎和生態空間。 (三)兩大城市群(圈)的戰略擔當和全局使命 長株潭和武漢兩大城市群(圈)獲批“兩型社會綜改區”,擔當著全國擔當和肩負著全局使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探索和形成支撐“兩型社會”的體制機制 “兩型社會”是相對于“資源浪費型”和“環境破壞型” 社會發展模式而言的一種新的社會系統運行模式和社會發展模式,其基礎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但是,作為一個社會系統,除了經濟系統以外,還需要相應的制度環境支撐。國家在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配置“兩型綜改區”的戰略意圖在于獲得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指向的專題性綜合配套改革經驗、制度框架和體制機制體系。可以據此判斷,兩大城市群(圈)在體制機制探索方面的戰略擔當和全局使命在于下述三個方面:一是促進中部地區率先形成“兩型社會”;二是促進中部地區率先獲得構建“兩型社會”的改革經驗;三是促進中部地區獲得可以推廣的支撐“兩型社會”體制機制體系。 2. 探索體制機制完善與發展方式轉型的互動機制 體制機制完善與發展模式轉變的互動是針對當前中國體制改革與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提出的一個重大課題。一方面,改革開放30年的體制改革的主要指向是體制的變化,在經濟體制逐漸市場化的同時,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體制變革與發展方式的變化沒有全面整合起來;另一方面,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建立,發展方式轉變滯后的問題暴露出來。因此,今后中國改革的任務很重要的是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兩型綜改的實質是將改革與發展方式轉變結合起來。據此可以判斷,兩大城市群(圈)的戰略擔當和全局使命,很重要的是探索實現體制改革與科學發展的有機互動機制。由于兩型綜改區設置在中部地區,因此,兩大城市群(圈)還承擔著探索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互動的機制。 3. 形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內源基礎 中部地區的發展采取什么模式,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在實質性實施階段必須解決的問題。目前,東部發展的基點是開放,東北發展的基點是老工業基地振興,西部發展的基點是生態保護,中部崛起的基點應該是依托國內市場的內源型發展模式。確定這一模式的歷史背景在于,片面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難度越來越大。片面的由加工貿易型和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的空間越來越小,中部乃至整個中國需要探索內源型發展模式。探索內源性經濟發展模式的最佳地點是中部地區。這是因為,中部地區與全國的經濟結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與全國其他三大板塊相比,中部地區與全國的經濟結構具有最強的一致性。中部地區的發展與整個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具有高度的重疊性,中部地區探索的內源性經濟發展模式將具有全局意義。如果說在改革開放前期、中期,沿海地區在探索外向型發展模式方面具有先導作用。那么,在中國經濟發展現階段和今后一段時期,中部地區在探索內源性經濟發展模式及其和外向型發展模式的結合方面具有先導作用。 4. 探索“兩型社會”發展模式及其建設路徑 “兩型社會”是一種社會發展模式。其基本要素是兩型的生產系統、兩型的消費系統、兩型的公共管理和服務系統以及兩型的觀念系統。其中,兩型的生產系統是基礎。在兩型的生產系統中,循環經濟又是基礎。可見,“兩型社會”本身是一個系統工程,“兩型社會”的建設,更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這一系統工程形成的起點,是生產系統的循環經濟,終點是人、經濟、社會、自然之間的循環社會。探索形成“兩型社會”系統工程的道路,是中部“兩型綜改區”承擔的歷史使命。由于“兩型社會”是“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的支撐,因此,兩大城市群(圈)承擔著如何實施基本國策的使命,這是非常光榮而艱巨的。 二、兩大城市群(圈)的地理和交通區位優勢突出 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在中部地區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功能。兩者都是長江中游最重要的城市群,地理和交通區位優勢突出。 (一)地理區位優勢分析 兩大城市群(圈)位于中部地區的經濟腹地,處于我國東西和南北的結合部和我國“十”字形一級發展軸線的交匯處。隔江相望的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共同組成的長江中游大經濟區,東承“長三角”,南連“珠三角”,北接“京津冀”,西啟“成渝”,具有獨特的綜合區位優勢。 1. 長株潭城市群地理區位優勢分析 長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東北部,據中華腹地,扼南北要沖,素有“荊豫唇齒,黔粵咽喉”之稱,如今居京廣經濟帶、泛珠三角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的結合部,是支撐沿海、沿江開放地區的后方基地和促進內地開發的先導城市,具有無可比擬的區域優勢,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面積2.8萬平方公里,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兩兩相距不足40公里,結構緊湊,湘江是串起這三個城市的天然紐帶。人均水資源擁有量2069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4.7%,具備較強的環境承載能力。其中: 長沙——位于湖南的東部偏北。地處洞庭湖平原的南端向湘中丘陵盆地過渡地帶,與岳陽、益陽、婁底和萍鄉接壤。總面積為1181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56.33平方公里,市區建成區面積186平方千米。位于瀏陽境內的大圍山七星嶺海拔1607.9米,為轄區最高處;岳麓山的云麓峰海拔300.8米,為城區至高點。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3~114°5,北緯27°51~28°40,東西長約230公里,南北寬約88公里。地域呈東西向長條形狀,地貌北、西、南緣為山地,東南以丘陵為主,東北以崗地為主;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大體各占四分之一。 株洲——位于湖南東部湘江之濱,長沙市以南50.5公里,位于羅霄山脈西麓,南嶺山脈至江漢平原的傾斜地段上。總面積11420平方公里,其中市建成區面積542平方公里。市境四周高、中間低,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呈向心河谷盆地之勢。全市最高點在炎陵縣的酃峰,海拔2115.4米,最低點在株洲縣馬家河鄉印洲,海拔34.6米。株洲市郊北楓樹寨海拔328米,為市區最高處。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2°1730"~114°0715",北緯度26°0305"~28°0127",南北長150公里、東西寬173公里。地貌上,湘江以西為沖積平原,以東為丘陵地,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占16.37%;低崗地1449.86平方公里,占12.87%;高崗地738.74平方公里,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占41.52%。 湘潭——位于湖南省中部偏東地區,湘江中下游。總面積501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82平方公里。全市近80%的面積在海拔150米以下,岳塘區法華山海拔299米,為市區最高處,易家灣吳家港海拔30米,為市區最低點。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8~113°05,北緯27°2055"~28°0540"之間,東西橫寬108公里,南北縱長81公里。全市屬湘中丘陵盆地。在地貌上,市區東北部為崗地,西部多為平地,山地占12.12%,丘陵占19.25%,崗地占32.05%,平原占28.05%,水面占8.53%。 長沙、株洲、湘潭三地均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生長期長。風向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正南風。春濕多變,夏秋多晴,嚴冬期短,暑熱期長。其中,長沙全年無霜期約275天,年平均氣溫16.8~17.2℃,年平均總降水量1422.4毫米;株洲無霜期281天,年平均氣溫17.6℃,年平均總降水量1280毫米;湘潭無霜期年達286天,年平均氣溫16.7~17.4℃,年平均總降水量為1315毫米。三地水系發達,水源充足,湘江為最重要的河流,由南向北貫穿全境,還有匯入湘江的支流多條,主要有瀏陽河、撈刀河、靳江、溈水、漣水、涓水、洣水、淥水、洮水、攸水、澄潭江、鐵水等,水庫有寧鄉境內的黃材水庫、瀏陽境內的朱樹橋水庫、株洲縣境內的大京水庫、茶陵的洮水水庫等。三地水稻土、紅壤、菜園土分布較廣,有利于以水稻為主的種植業和農業的開發。 綜上所述,長株潭城市群地理區位條件較好,自然條件優越,具有“兩型社會綜改區”建設的先天條件。 2. 武漢城市圈的地理區位優勢分析 大武漢城市圈,是指以武漢為中心,以100公里為半徑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漢以及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8個中小城市,面積達6萬平方公里,是目前武漢面積的七倍多,形成湖北乃至長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漢是百湖之城,武漢城市圈自然地理環境可謂是得天獨厚。 從現有條件看,武漢,位于長江與漢江交匯處,是湖北省省會,華中地區和長江中游的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全國特大城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其地理位置為東徑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東西最大橫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約155公里,形如一只自西向東翩翩起舞的彩蝶。武漢與周邊八市構建的城市圈是中國的地理中心,在整個區域格局中處于樞紐地位。表現在,湖北是促進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武漢作為湖北省的龍頭城市,是支點的支撐;武漢是東部資本向中西轉移的樞紐;以武漢市為核心的武漢城市圈初步形成,具有廣闊的經濟腹地;武漢曾經是中央計劃單列市,也是中部地區惟一的副省級城市,具有良好的新區設置與運作的體制基礎。 (二)交通區位優勢分析 兩大城市群(圈)是我國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紐帶和橋梁,是長江流域經濟帶和京廣鐵路經濟帶的交匯中心,鐵路、水運、公路、空運優勢均十分明顯,是名副其實的綜合交通樞紐。 1. 長株潭城市群的交通優勢分析 長株潭所處的湘中地區,是我國京廣經濟帶、泛珠三角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的結合部。京廣、浙贛、湘黔、湘桂等鐵路干線交匯,京珠、上瑞高速及106、107、319、320四條國道貫通,水運內聯湘、資、沅、澧四條大河,經洞庭湖外接長江,可謂承東啟西,聯南接北。南北向,國家高速公路網中南北主干線京珠高速由北向南,直穿長株潭區域,這座“特大城市”打開了北上、南下的高速通道;東西向,國家高速公路網中東西交通要道滬昆高速自東向西,橫穿長株潭區域,這座“特大城市”的東出口和西出口同樣大門敞開;此外,往西北出口,這座“特大城市”沿長常高速延伸,往北還有已規劃好的岳長高速,往南還有正在建設中的潭衡西線,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絡,為長株潭源源不斷地帶來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其中,株洲更是中國南方最大的交通樞紐,交通地位非常重要。 長株潭“內通”方面,長沙至株洲除現有的京珠長潭高速外,由株洲直通長沙及長沙黃花機場的第二條快速通道——長株高速公路目前正在緊張建設中,這條高速公路建成后,將和目前已建成通車的長永(長常)高速公路、滬昆國道主干線(醴潭高速公路)、長潭西線高速公路形成長株潭城市群的外環高速,同時也將使株洲至長沙的時間縮短至20多分鐘。長株高速預計2008年底可建成通車,這意味著長株潭外環高速也即將畫圓。長沙與湘潭之間,除原有的長潭高速外,于2007年2月正式建成通車的長潭西線,27.95公里的路程不到20分鐘就可以走完。這僅僅是高速公路網,再加上已有的普通國道和三市公交一體化,以及不久的將來啟動建設的城際軌道交通,長株潭新型特區,已不再是三個城市,密織如網的便捷交通網絡已將長株潭融為一體,宛如一城。長株潭外聯內通的發達高速公路網,有利于加強三市之間的交通聯系,對完善我省交通運輸網絡,推動長、株、潭三市一體化具有重大意義。 未來,長株潭城市群將建成以長沙公路主樞紐、長沙主樞紐港、黃花空港和株洲鐵路樞紐為中心,以公路干線、鐵路干線、湘江干流航道、黃花機場為骨架,由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構成的布局合理、快速便捷、連接區域內外的滿足國家、湖南省以及長株潭區域經濟發展和客貨增長需求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 2. 武漢城市圈的交通優勢分析 武漢城市圈交通優勢明顯,武漢做為該圈層的核心,交通優勢更加凸顯。2007年末,武漢全市民用航空航線135條,比上年增加17條。其中,國際航線11條,國內航線124條。公路通車里程8950.58公里,增長3.06%。其中,等級公路8506.48公里。公路網密度117.26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長3.1%。全年客貨運輸換算周轉量1904.80億噸公里,比2006年增長10.1%。 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省武漢市,正在傾力打造中部地區新的交通坐標。武漢市內輕軌建設將盡可能延伸到周邊地區,著力提高運營效率。同時,以現有京珠、滬蓉高速公路為支撐,加快區域城市間的高速公路建設,同時加快建設武漢中環外出口公路,形成“三縱(京珠、阿深、隨岳)、三橫(滬蓉、杭蘭、漢十和武漢至六安)、三線(仙洪赤、寧樟、陽邏至浠水)”和其他高等級路組成的骨架路網和干線路網,并實現骨架公路網高速化、干線公路網高等級化,縣鄉公路等級化、路面黑色化,使武漢城市圈內所有縣級城市能夠在兩小時內直達武漢市區。 與此同時,未來還將加快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完善武漢城市圈的交通系統。建成或基本建成武九鐵路擴能提速工程、孝感至襄樊高速公路、黃岡江北一級公路、陽邏新港區一期工程等項目,建設武漢天興洲、陽邏長江大橋、青島路過江隧道、武漢天河機場擴建工程、天門至仙桃一級公路、郭徐嶺和關山貨運站等項目。大力推進武廣客運專線、武漢至合肥鐵路、武漢至安康鐵路增建二線、武漢客站(火車站)、武漢至英山高速公路和隨州至岳陽高速公路各路段建設工作。 以上項目建成后,對于加快武漢城市經濟圈的建設發展,改善這一地區路網布局,適應交通量增長的需要,充分發揮相關交通設施的作用,促使武漢地區率先實現交通現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兩大城市群(圈)綜合實力顯著和增長潛力較強 經濟實力和經濟增長潛力是衡量一個區域發展的兩大重要指標,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綜合實力顯著,成為中西部發展中最具潛力的區域。 (一)兩大城市群(圈)的綜合實力分析 1. 長株潭城市群的綜合實力分析 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積2.8萬平方公里,只有湖南省的1/8;人口1300萬,只占湖南省的1/5;但其創造的經濟總量,2006年已經達到2800多億元,占全省的1/3強。依靠“產業同構、交通同網、能源同供、金融同體、信息同享、生態同建、環境同治”,長株潭城市群成為湖南經濟核心增長極。 湖南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九五期間”,三市作為湖南的優勢地區,通過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增長,對全省經濟的龍頭帶動作用日益增強,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三市GDP總量從1995年的635.1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1201.1億元,年均增長11.7%,增速比全省高出2個百分點,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7.8%,占全省的比重由1995年的28.9%提高到2000年的32.5%,增加了3.6個百分點。近幾年來,長株潭GDP始終保持持續較快的增長態勢。2001年~2006年三市GDP年均增長率達13.6%。其中,2006年三市實現GDP總額比上年增長14.1%,增速高于全省2個百分點。2007年,長株潭三市的經濟增速還在提升。 (1)長沙 首先,長沙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90.25億元,比上年增長16.0%,增幅提高1.2個百分點,增速為199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在GDP總量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38.80億元,增長6.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984.83億元,增長17.0%,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771.56億元,增長21.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66.62億元,增長16.5%。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4、7.4、8.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8%、45.9%、51.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 達33711元,增加5729元,增長14.8%。全年經濟運行平穩,四個季度的GDP累計增幅分別為16.2%、16.1%、16.1%和16.0%。2008年,長沙在全國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躍居第29位。 其次,經濟結構不斷優化。2007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3%,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5.0%,上升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8.7%,下降0.5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285.38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8.7%,上升1.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增長20.9%,比GDP增速快4.9個百分點。 第三,財政收入快速增長。2007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262.52億元,比上年增長48.3%,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4.58億元,增長31.4%。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18.17億元,增長30.5%。 第四,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2007年,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45.18億元,比上年增長32.6%。分城鄉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326.44億元,增長36.4%;農村投資118.74億元,增長1.5%。投資結構逐步優化。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不含水利建設投資)9.67億元,比上年增長5.9%;第二產業完成投資342.15億元,增長39.0%,其中工業投資329.63億元,增長41.5%;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093.36億元,增長31.0%。高新技術產業投資39.27億元,增長39.7%。非國有單位完成投資1073.89億元,增長37.2%,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74.3%,提高2.5個百分點。 最后,在全省引領地位進一步突出。2007年,長沙經濟總量在全省的占比為24.0%,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人均GDP為全省的2.3倍,經濟總量在長株潭三市中的占比達63.3%。與其他市州相比較,長沙16.0%的GDP增速遙遙領先。 (2)株洲 首先,國民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748.7億元,增長14.9%,比上年加快2.6個百分點,為1994年以來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6.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96.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55.8億元,分別增長5.5%、17.8%和14.1%。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0元大關,達到20257元,比上年增加3731元。全市GDP總量從2002年的344億元,連續跨越400億、500億、600億和700億元四個臺階,5年GDP年均增長12.6%。 其次,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2007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2.5∶51.5∶36.0調整為12.9∶52.9∶34.2,由于農產品價格上漲和新型工業化的有力推進,一、二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分別上升了0.4和1.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為45.2%,提高26.4個百分點。城鄉經濟結構比為0.94∶1,城市經濟占株洲市經濟比重為48.5%,提高1.4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為9%,提高0.31個百分點。 第三,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402.6億元,增長15.8%,比GDP增幅快0.9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108.4億元,增長34.9%;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167.2億元,增長57.2%;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02.9億元,增長19.9%。年末有個體私營經濟90133戶,從業人員24萬人。 第四,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288.7億元,增長42%,增幅比上年提高15.5個百分點,為近5年來的最高增幅。其中,城鎮投資254.5億元,增長46.2%;農村投資34.2億元,增長16.9%。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開發投資57.9億元,增長30.6%;工業投資139.8億元,增長81.9%。 (3)湘潭 首先,經濟持續較快發展。200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3.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5.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個百分點,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9.8億元,增長5.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9%;第二產業增加值245.7億元,增長20.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7%;第三產業增加值197.6億元,增長13.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6.4%。全市人均GDP為19036元,增長12.8%。 其次,固定資產投資在調控中實現穩步增長。2007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264.2億元,增長25.8%。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25.8億元,增長26.4%。城鎮以上投資中:技術改造投資115.2億元,增長33.9%;房地產開發投資35.2億元,增長48.8%。 2. 武漢城市圈的綜合實力分析 武漢城市圈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2007年,這一城市群以全省33%的土地,承載了全省50%以上的人口,提供了全省近60%的GDP、53%的地方財政收入、近60%的投資、61%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是湖北產業和經濟實力最集中的核心區。今后10年,整個武漢城市圈的GDP平均增長速度將力爭達到10%以上。到2020年,武漢城市圈將有市區人口5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1個(武漢),1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1個(黃石)、50~1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4個(鄂州、黃岡、仙桃、潛江)、20~50萬人以上的中等城市5個(孝感、咸寧、天門、應城、漢川),2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2~3個。 在武漢城市圈中,武漢市的綜合經濟實力是中部地區城市中最強的。解放以后,雖然武漢貿易、流通、金融、服務等有所萎縮,但工業中心的地位有極大增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心城市的作用迅速恢復,在1992年全國城市綜合經濟實力50強中,武漢名列第6,1994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49億元,比上年增長18.2%,經濟總量增幅為近10年來最高水平;當年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已達232億元。2007年,初步核算,武漢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141.50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增幅同比提高0.8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9.15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1440.00億元,增長18.3%;第三產業增加值1572.35億元,增長14.2%。一、二、三產業比重由上年的4.5∶46.1∶49.4調整為4.1∶45.8∶50.1。全年地方財政收入296.38億元,增長27.8%。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21.68億元,增長24.1%。 (二)兩大城市群(圈)的發展潛力分析 1. 長株潭城市群的發展潛力分析 “十五”期間,湖南省委、省政府將長株潭經濟一體化作為湖南發展的增長極。隨著長株潭一體化的全面啟動,長株潭三市正逐步向全省大型核心經濟增長極發展。長株潭經濟一體化規劃體系不斷健全完善,交通、電力、金融、信息、環保等5 個基礎設施網絡規劃編制完成,成為世界銀行在中國首批開展城市發展戰略研究(CDS)的兩個城市群之一。長株潭三市城市化率為全省最高,人均公交車占有、人均供水位居全國前列。 在長株潭城市群開展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加快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不僅有利于強化長株潭城市群在湖南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增長極作用,而且能夠充分發揮長株潭城市群在國家促進中部崛起中的戰略支點作用和促進東中西互動和協調發展中的引擎作用。“兩型社會”建設不僅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是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發展目標,也是國家今后投資的重點領域。生態建設、“兩型”產業、“兩型”技術將成為長株潭新的投資熱點,必將有力促進提升長株潭城市群的知名度、拓展影響力、順應全球化。隨著湖南融入泛珠三角區域協作,長株潭在接受粵港產業的梯度轉移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綜上所述,長株潭城市群將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2. 武漢城市圈的發展潛力分析 武漢城市圈具有帶動相對較大區域發展潛力。縱觀現有三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設置,可以發現,中央政府賦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區域帶動功能越來越大,浦東帶動包括兩省一市的“長三角”,天津濱海新區則要帶動“環渤海”一圈和歐亞大陸橋一線、成渝帶動的是西部板塊。可以預見,在中部設置新區,中央政府預期的區域帶動作用將更大,而武漢是最能發揮這種作用的中部城市。再從未來的發展態勢看,武漢城市圈已受到中央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2006年以來,有關部門已經開始在武漢采取一系列重要舉措,一些重要的部門性綜合改革試點已經落戶武漢,例如,中國民航總局與湖北省政府簽訂合作備忘錄,確定重點從開放國內航權、建設武漢航空城、建立綜合交通體系、加大機場基建投入四個方面著手,合力將武漢打造成中部最大的綜合交通樞紐,海關總署決定將長三角地區“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通關新模式擴展到武漢關區等。國家一系列舉措表明,武漢城市圈未來也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四、兩大城市群(圈)科教和智力資源密集 “唯楚有才”,自古以來,湖南和湖北人才輩出,而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歷來是兩省人才最大的集聚地,科技和智力資源密集。 1. 長株潭城市群的科教和智力資源分析 長株潭三市現有高等院校近100余所,4所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各類科研機構近200所,擁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黃伯云等一批國際知名科學家和90多萬名專業技術人員;國際上獲獎科技成果20多項,獲國家級獎200余項,是全國科研力量最雄厚的城市群之一。在系統工程、信息工程和生物工程方面擁有一批高尖人才;雜交水稻、巨型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和材料工程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技術市場交易額、專利申請量居全國大中城市前茅;并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基礎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也跨人了全國先進行列;市區已普及高中教育,歷年中學生國際奧林匹克各單科競賽所得金牌數在全國位居前列。 2007年,長沙市科學技術事業不斷取得新成就。年末全市擁有科學研究開發機構88個。全年共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251項。專利申請4735件,比上年增長0.4%;授權專利2410件;簽訂技術合同2544項,成交金額28.19億元,增長42.3%。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48所;普通高校在校學生45.43萬人,比上年增長8.7%;在讀研究生3.69萬人,增長11.2%。 2007年,株洲科技事業取得新成績。全年爭取國家、省級計劃項目80項,其中國家“863”計劃和科技支撐計劃9項,國家重點新產品項目4項。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22項,省科技進步獎14項。簽訂各類技術合同登記244項,合同金額8721.8萬元。年末全市擁有國家級技術(工程)中心7家,省級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家、企業博士后工作站7家。全市申報專利1287件,增長21.3%,其中發明專利316件,增長54.1%。全市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39所,在校學生4.6萬人,增長3.9%。 2007年,湘潭科技事業取得新進展。全年新增科技成果48項,科技成果轉化率達57.9%。完成專利申請1181件,增長28.0%。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4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44家,高新技術產品達159項,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270.4億元,增長40.0%。組織實施9個重大科技專項共有48個重點科技項目進入到國家和省級,爭取經費支持3741萬元。完成省級以上科技成果鑒定18項,完成省級科技成果登記42項,居全省前列,并有19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未來,長株潭城市群將積極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創新培育機制,創新評價任用機制。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創新流動機制,打破戶籍、身份、學歷等限制,打破部門、地區和所有制壁壘,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完善“戶口不轉、關系不轉、雙向選擇、能進能出”的柔性人才流動機制。創新分配、激勵機制,大膽探索并完善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的機制,逐步實現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貢獻,獲得一流的報酬。長株潭城市群還積極探索建立事業單位行政職務職業化制度,實行事業單位職員職級制和年薪制,逐步實現職業化管理。通過一系列舉措,長株潭城市群將積聚更多的科教和智力資源,人才優勢將更加凸顯。 2. 武漢城市圈的科教和智力資源分析 自古以來,武漢城市圈就是全國科教和智力資源密集區域之一,孕育了愛國詩人屈原、茶圣陸羽、發明家畢升、醫圣李時珍、民主斗士聞一多、地質學家李四光、革命先驅陳潭秋和董必武等許多優秀人才。目前,武漢城市圈有科研院所59所,在校大學生92萬人,在全國位居第二;擁有院士48名,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4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個,國家級企業技術研究中心11個,國際級生產力研究中心3個,科研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三。而武漢城市圈的科教和智力資源又基本積聚在武漢市。2007年,武漢科學技術事業取得很大進展。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39所,在校學生19.60萬人;普通高等學校55所,在校本專科學生77.84萬人;成人高校在校學生數18.72萬人;在校研究生7.5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34.98%。年末全市科技研究機構105所。全年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15%,比上年提高0.07個百分點。市屬科技計劃項目投資額28.47億元,增長36.0%。其中,科技三項經費2.35億元,增長38.2%。實施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1007項,市科技計劃項目498項。登記科技成果396項,獲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388項,其中,國家獎17項。專利申請9014項,增加889項;專利授權4044項,增加1189項。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48.0億元,增長15.3%。 2007年末,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累計2645個,比上年增加141個;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380.12億元,增長25.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74.76億元,增長25.1%。民營科技企業累計5563個,增加871個;全年技工貿總收入551億元,增長14.6%。 未來,武漢市將鼓勵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大企業的研發機構與周邊地區開展聯合辦學、科技交流和聯合攻關,共建技術創新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組建聯合實驗室,共同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鼓勵武漢的科研機構建立起面向周邊中小企業的技術服務中心,鼓勵武漢的科研人員以各種方式為周邊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此舉將帶動武漢城市圈的科學技術事業建設,科教和智力資源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五、兩大城市群(圈)產業基礎雄厚 經過多年的發展,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已經發展成為中部地區最具實力的區域,產業基礎雄厚,產業優勢明顯。 1. 長株潭城市群產業基礎分析 長株潭城市群產業基礎雄厚,湘鋼為我國中部和西南地區重要的鋼鐵生產企業,也是我國重要的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株潭具有步行機器人,“蜂王”飛行器、智能工具機、“銀河”Ⅰ、Ⅱ型巨型高速電子計算機和國產飛機剎車片等眾多中國第一。洞庭湖平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商品棉基地,是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油料生產區域之一,是中部地區重要的糧食、煙草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流通中心。長株潭的文化產業、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和品牌效應。在產業結構上,長株潭城市群有很強的互補性。長沙在高新技術、工程機械、電子技術產品方面有顯著優勢。湘潭以鋼鐵、機電和建材居優。株洲則以交通設備制造、有色冶金和化工為優勢。以下將分別對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的產業基礎進行詳細分析。 (1)長沙 首先,長沙工業經濟增勢強勁。2007年,全市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2154.64億元,比上年增長30.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27.82億元,增長35.5%;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及個體戶完成工業總產值426.82億元,增長13.6%。全年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553.25億元,比上年增長26.4%,增速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生產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提取技術開發費13.01億元,比上年增長32.4%;完成新產品產值281.64億元,增長51.3%,新產品產值率達16.3%;完成高新技術工業總產值756.15億元,增長35.9%,高新技術工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3.8%。新型工業化引擎突出,工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提高1.8個百分點,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快7.5個百分點,所占比重達53.2%,提高3.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比為34.3%,提高0.4個百分點;工業六大產業集群增加值占比為38.1%,提高2.4個百分點。 其次,農業生產繼續穩定發展。2007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31.07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農業總產值114.27億元,增長6.2%;林業總產值9.26億元,增長8.8%;牧業總產值95.91億元,增長6.8%;漁業總產值9.22億元,增長7.4%。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保持基本穩定,全年糧食種植面積39.49萬公頃,比上年減少1.6%,其中稻谷播種面積33.97萬公頃,減少2.6%,優質稻種植面積所占比重為74.9%;蔬菜種植面積12.69萬公頃,增長5.9%;油料種植面積1.84萬公頃,增長0.1%。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7236家,比上年增長30.0%,實現銷售收入290.37億元,增長32.0%,實現利稅27.59億元。29家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銷售收入99.54億元,實現利稅8.87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14個,增長57.4%;合作組織成員13.89萬戶,增長72.3%。農村生產能力繼續增強,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90.9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8.6%,農業機械總值19.97億元,增長7.6%。 第三,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近以來,長沙的文化產業保持了年均15%的高速增長,產業規模日益壯大,已成為長沙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點,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媒體傳播、文化旅游、出版發行、文娛演藝、文化體育、文博會展等已成為長沙文化產業的主導產業群。從重點文化企業的發展來看,長沙晚報報業集團、定王臺書市、長晚印刷產業集團等骨干企業經過資源整合,優勢進一步凸現。 (2)株洲 首先,工業建設突飛猛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株洲幾乎沒有工業。“一五”、“二五”計劃時期國家相繼安排了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力機車廠等13個重點項目在株洲興建,逐步帶動了株洲地方工業、勞服企業、鄉鎮企業和區街工業的發展,從而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建材等重工業為主,電力、煤炭、輕工等多業發展的工業格局。2007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47.1億元,增長18.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8.7億元,增長25.1%。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46.4%,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規模工業中采選業、制造業和電力燃氣水的生產及供應業分別完成增加值11.5億元、219.2億元和17.6億元,增長35.9%、25.6%和14.6%。對規模工業增長貢獻率前六名的行業依次為交通裝備制造、化工、有色冶煉及加工、非金屬礦物制品、醫藥食品加工和金屬制品業,累計拉動規模工業增長17.3個百分點,貢獻率為69%。全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規模工業企業82家,同比增加18家,利潤過5000萬元的企業14家,同比增加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14.2億元,增長30.4%。實現利潤33.1億元,增長19.7%。實現利稅67.5億元,增長28.4%。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90.2%,提高34.7個百分點。 其次,農村經濟蓬勃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和完善,農民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獲得長足發展。1995年,株洲成為全國第一個雙季稻畝產過噸糧的地級市,并連續四年保持了過噸糧成果。2007年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96.6億元,增長5.5%。糧食播種面積259.6千公頃,增長0.24%;經濟作物播種面積96.9千公頃,增長2.3%;完成造林面積4.41千公頃,下降17.1%。2007年新建、改造鄉鎮衛生院68所。新建農村沼氣池6050個,農村沼氣使用戶突破5.6萬戶。株洲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91.9萬千瓦,增長8.2%。農產品加工企業擴大到2680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206家。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9.5%。 第三,第三產業興旺發達。伴隨一、二產業的發展,株洲市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個體私營商業、餐飲業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涌現出蘆淞服裝大市場、鐘鼓嶺農副產品市場、中南摩托車大市場和國家汽車城等成交額過億元的現代化市場23個,以及株洲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市煙草公司等達到大中型企業規模的商貿企業154家,一個多渠道、多形式、少環節的流通新格局已經形成。 (3)湘潭 首先,工業實力不斷增強。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654.5億元,增長39.0%。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產值347.3億元,增長33.3%;民營工業企業完成產值307.2億元,增長46.0%。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00.3億元,增長25.5%。產業集群繼續做大做強,企業裂變取得突破性進展,工業不斷向優勢產業集群集中,鋼材壓延加工、汽車制造及零配件、礦山裝備及工程機械等10大產業集群擁有規模企業344個,實現工業總產值470億元,同比增長36.7%,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71.8%。園區工業蓬勃發展,目前8個園區已開發面積3.7萬畝,累計入園企業543個,投產企業達348個。全年園區工業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75.2億元,增長77.2%;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140 億元,增長67.7 %;實現高新技術總產值109.9億元,增長43.5%;上交稅金總額達5.0億元,增長41.2%。部省市三級共建湘潭火炬創新創業園取得重要進展。品牌工業產品產量升降互現,湘鋼優質高速線材產量186.3萬噸,增長2.0%;吉利轎車、江南奧拓轎車產量1.5萬輛,增長 4.8倍;湘機交流變頻電機570.3萬千瓦,增長24.9%;電化電解二氧化錳4.2萬噸,增長3.8%;湘鋁氟化鹽9.5萬噸,增長9.4%;韶峰優質水泥210.6萬噸,增長75.9%;江麓壓路機80臺,增長81.8%;江麓塔吊1.8萬噸,增長47.4%;迅達燃氣具297.1萬臺,增長28.9%;湘機大中型直流電機27.2萬千瓦,同比下降19.3%;湘機工礦電機車533輛,下降24.2%。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升,全市規模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40.8億元,增長45.2%;實現利潤27.2億元,增長100.1%。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突破200%,達201.2%,同比提升41.1個百分點。 第三,農業生產平穩增長。2007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158.7萬噸,增長0.6%;水果產量4.8萬噸,增長11.9%;蔬菜產量132.4萬噸,增長5.3%;出欄肉豬603.4萬頭,增長5.5%;出欄牛1.2萬頭,增長1.7%;出欄羊8.9萬頭,增長2.7%;水產品產量7.6萬噸,增長5.3%。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優質稻種植面積170萬畝,增長19.1%,占糧食種植總面積的50.3%。農產品加工企業達416家,增長35.1%。14家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0.4億,實現利潤3.0億元,分別增長68.0%和77.0%。農業生產條件逐步改善,全年水利工程投入資金3.4億元,同比增長2.0%;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公里,增長33.0%;新增節水灌溉面積6000畝,增長4倍;農業機械總動力199.2萬千瓦,增長10.5%。 根據規劃,長株潭城市群將在三市接合部劃定一塊區域,積極探索三市產業發展、財稅分享、共建共管的新機制。進一步擴大長株潭產業協調發展的視野,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大武漢和中原城市群的競合,其中重點側重于珠三角和長三角。政策的重點是,借助發達國家產業資本和技術大量向我國沿海地區轉移、沿海向內地轉移的機遇,力爭高起點、高標準地打造“長株潭制造”。 未來幾年,長株潭將建立“優勢地區牽頭、跨市分工協作”的發展機制,集中打造“兩基地、一中心”,加快形成三條經濟帶。兩基地,一是中部先進制造業基地,重點發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鋼鐵有色、生物和醫藥、食品加工六大產業集群,力爭到2010年,三市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銷售收入分別超過800億元,新材料過700億元,食品加工過600億元,鋼鐵有色過400億元,生物和醫藥超過300億元;二是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發揮農業科教資源豐富、城鄉結合緊密的優勢,依托龍頭企業,抓好優質水稻、花卉苗木、有機茶等基地建設,發展都市農業;一中心即區域性服務中心。挖掘中心城市潛力,把長株潭打造成國家區域性現代物流、商貿、科教、文化、旅游、娛樂等綜合性現代服務中心;三條經濟帶則包括作為中軸的湘江生態經濟帶,湘江西岸的高新技術產業帶,東岸的先進制造業產業帶。這些舉措的采取將夯實長株潭城市群的產業基礎,產業優勢將更加突出。 2. 武漢城市圈產業基礎分析 中國石化武漢80萬噸乙烯項目將使武漢成為中部地區石油化工生產基地和產品供應中心,構成我國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武漢城市圈也是我國重要的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武漢城市圈是中部地區最大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地,并日漸成為以光電子信息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江漢平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商品棉基地,是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油料生產區域之一,也是中部地區重要的糧食、煙草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流通中心。武漢的動漫創意產業在中部獨樹一幟,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和品牌效應。武漢做為該城市圈最重要的核心城市,產業優勢更加明顯。 2007年,武漢市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197.49億元,比上年增長19.5%,增幅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55.18億元,增長22.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25.63億元,增長25.5%。其中,輕工業總產值785.91億元,增長29.3%;重工業總產值2739.72億元,增長24.4%。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鋼鐵、汽車及機械、光電子信息、煙草及食品等十大行業工業總產值2794.09億元,增長24.1%。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55.24億元,增長32.0%。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11.16億元,增長24.6%。全年鋼材產量1075.80萬噸,比上年增長6.5%;生鐵產量1165.04萬噸,增長5.9%;汽車產量33.82萬輛,增長26.2%;原油加工量424.67萬噸,增長5.2%;發電量279.41億千瓦小時,增長21.4%;顯示器997.92萬臺,增長22.9%;房間空調器460.53萬臺,增長28.2%;卷煙230.21萬箱,增長23.7%;軟飲料120.23萬噸,增長13.4%;啤酒8.21億升,增長15.6%;液體乳20.18萬噸,增長44.0%。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20,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工業產品銷售率98.4%。利稅總額515億元,增長42.9%,增幅同比提高25.9個百分點。其中,利潤總額235億元,增長57.0%,提高50.5個百分點。 2007年,武漢全年農業總產值215.92億元,比上年增長4.0%。其中,農業121.28億元,增長2.2%;林業1.37億元,下降0.7%;牧業56.12億元,增長6.6%;漁業35.99億元,增長6.8%;農業服務業1.16億元,增長2.4%。主要農產品產量穩中有增。全年蔬菜播種面積156.24千公頃,其中,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63.3千公頃,比上年增加6.7千公頃。名特優水產養殖面積64.7千公頃,增加2千公頃。農業產業化農戶覆蓋率56.4%,提高1.7個百分點。農業機械總動力193.72萬千瓦,增加7.7萬千瓦。 綜上所述,兩型社會綜改區的戰略擔當和全局使命、突出的地理和交通區位優勢、顯著的綜合實力和較強的增長潛力、密集的科教和智力資源和雄厚的產業基礎等因素的綜合作用是本次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成功獲批“兩型社會綜改區”的原因。除此之外,兩大城市群(圈)發達的市場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如長株潭城市群擁有世界500強投資企業89家,武漢城市圈不僅擁有世界500強投資企業69家,并擁有一批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專業和綜合商品交易市場等數據就是很好的佐證。 作為中央著眼形成東中西相互聯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新格局而作出的重大戰略,“兩型社會綜改區”的獲批對兩大城市群(圈)的發展是一個重大的機遇,但是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兩在城市圈還面臨著一些機制性問題和瓶頸。如區域規劃難落實、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難協調等。因此,兩大城市群(圈)應充分利用“兩型社會”建設的契機,著力推進城鄉建設一體化、市場體系一體化、社會發展一體化等方面,并通過體制創新和先行先試,突出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體制障礙,尋求新突破。要通過綜合配套改革,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體制機制,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的新路,探索低投入、高效益、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全國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