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中糧地產——卓越的現代生活建造者 |
建筑是城市的種子,更是一件凝固的藝術。 北緯28°,長沙后花園一個令人浮想聯翩的樓盤名字。憑借著過硬的品質,讓無數購房者青眼相向。沒有一定高度,無法如此奪目。締造這一“優雅的品位空間,舒適完美的生活”圖景的即是國內著名的房地產企業——中糧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這個聲名遠播的地產大鱷,為何選擇長沙這樣一個內陸二線城市進行開發?在低迷的市場形勢下,又將如何應對?北緯28°或許只是一個開始,在湖湘這片熱土之上,中糧地產究竟有何圖謀?本期名企訪談,記者帶您一起對話中糧地產南方區副總經理、長沙觀音谷房地產有限公司總經理田德祥,解開這一系列的疑問。 記者:據了解,中糧集團從20世紀90年代初便通過旗下香港鵬利國際集團積極參與房地產業務,并且進入長沙市場也有幾個年頭了,中糧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長沙開發項目現在的情況是怎樣的? 田總: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地產商業開發剛剛開始的時候,中糧集團就已經開始進入地產行業了,可以說中糧集團就是中國商業地產開發的拓荒者。當時,通過旗下的香港鵬利國際集團,中糧集團在香港、北京、深圳、廣州、上海等城市的進行了一系列的成功開發,不僅積累了眾多寶貴的開發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開發理念,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支寶貴的人才隊伍,為后來中糧地產的順利誕生做好了鋪墊。所以說,如果中糧集團是一位母親,那么中糧地產就是母親最偏愛的孩子。因為,他在這個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做好了全方位的準備和“胎教”。 中糧地產是在2006年正式成立的。中糧集團通過控股“深寶恒 A”,整合中糧集團、香港鵬利國際及上市公司的廣泛資源,建立了中糧集團地產業務開發平臺。 在中糧地產開發過的項目之中,三亞亞龍灣國家旅游度假開發區應該是做得最成功,也是最有知名度的一個項目。霍英東先生在參觀過亞龍灣之后曾這樣評價:“亞龍灣美麗的海灘,香港沒有,日本沒有,印尼的巴厘島不及,只有夏威夷同屬休閑型,但亞龍灣的陽光、海水、沙灘、高山、空氣五大旅游要素優于夏威夷,亞龍灣可以建成亞洲最理想的度假勝地”。 為了保持亞龍灣的原生態,我們在開發過程中一直秉持著“尊重與博愛自然,分享與暢想自然”這一理念。而這一理念,并不是亞龍灣項目的專利。在所有中糧地產開發的項目之中,這樣一個理念是始終貫徹如一的,包括中糧地產進入長沙后開發的第一個項目:北緯28°。 北緯28°是中糧地產進入長沙之后的開山之作,我們對它的期望很高,希望它能夠成為中糧地產在長沙乃至全國的一個標桿,成為業內“國際化純獨別墅社區”的示范樣本。 記者:縱觀近二十年的房地產開發軌跡不難看出,中糧地產一直都是活躍在香港、深圳、廣州、上海等發達城市,在內地城市的項目并不多。您認為這樣的一個目標能夠真正實現么?特別是選擇長沙這樣一個內陸二線城市進行開發?集團是出于哪方面的考慮? 田總:對于這樣的一個愿景,我個人認為完全能夠實現的。中國人謀陣布局講究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置業買房子也是一樣。如果你能夠有機會去我們北緯28°項目所在地——龍湖邊上去看看,你就能夠明白我說的這個意思。市府北遷后城市化加速的便利;國家級原生態湖泊,世界級瀕危物種的棲息地;世界級大師進行的建筑設計和園林規劃,以及我們中糧地產所提供的周到人性化的服務。通過北緯28°這個項目,希望能夠倡導一種人本主義精神和天人合一的生活態度,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這種恬靜而舒適的都市隱居生活。 相比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長沙的經濟活力確實無法與之匹敵。但位于西部大開發核心區域的長沙也正是因為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著包括中糧地產在內的眾多城市開發者、城市運營者來經營這一片熱土。我們期望能夠以北緯28°這個項目為起點,為湖湘精英群體提供更生態、更舒適、更適于可持續發展的住宅產品。 記者:資金是開發商的生存之根本,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今年開發商資金困境將加速房價高位下調并將促使房地產市場洗牌,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在同樣低迷的長沙房地產市場形勢下,中糧地產有何應對措施? 田總:中糧集團是成立于1952年的中央直屬企業,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今天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具實力的多元化資產組合管理者。中糧集團的主營業務包括農產品交易、農產品加工,地產開發與酒店管理等等。截止至去年年底,中糧集團擁有“中國食品”、“中糧控股”兩家香港上市公司,“中糧屯河”、“吉生化”、“中糧地產”和“豐原生化”四家中國A股上市公司。所以我認為,無論是中糧集團或是我們中糧地產,對于現代資本市場的運作,以及大規模的資本運營是擁有豐富經驗的。 任何一個市場都不可能永遠上漲或永遠下跌,市場波動是一個必然的現狀。對于紛繁的市場波動,一個企業從戰略上講應保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從容氣度,堅定的貫徹企業百年發展戰略。而對于復雜的市場的挑戰,從戰術上講則應該保持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認真地研究每一個對手。 從宏觀來看,中國的經濟形式始終是向好而積極的。具體到長沙這一個微觀層面,相比中國一線城市間房產理念以及房產品質的巨大差距,使長株潭地區成為國內地產發展最具潛力地區之一,所以中糧地產對于未來的發展始終充滿著信心。我們將一如既往的秉承“尊重與博愛自然,分享與暢想自然”這一開發理念,為客戶提供健康、自然、舒適的百年人居。 記者:據了解,中糧集團旗下有9大板塊43個業務單元,而中糧地產的房地產開發也以商業地產領域為主,這樣的謀略是否有風險?中糧地產在長沙的發展是不是也會以商業地產為主? 田總:中糧地產的開發領域并不僅僅局限于商業地產板塊。我們中糧地產致力于成為集商業地產、住宅地產和旅游地產于一體的綜合性地產公司。前面提到的三亞亞龍灣國家旅游度假區正是我們在旅游地產方面投資的代表作之一。中糧地產在長沙的戰略發展方向以高檔的住宅項目為主。 記者: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靈魂所在,也是持續經營的核心競爭力,中糧地產倡導的是怎么的企業理念?您認為它對中糧地產的發展有什么促進作用? 田總:一個好的企業文化是能夠不斷鼓舞員工進取向上的,中糧地產文化是中糧地產靈魂所在,是一種個性的、務實的、創新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持續經營的核心競爭力。 中糧地產文化管理體系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通過建立完善的制度來規范企業決策與員工行為;第二層次是通過企業理念的深入浸潤,增強企業核心凝聚力,推進中糧地產精神文明建設,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第三層次是以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陶冶出中糧地產團隊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團結友愛的精神風貌和求實進取的工作作風,給企業的快速發展注入了無窮的動力。 中糧地產將通過提供高品質、高附加值的地產作品及高質量的服務,使顧客享受舒適完美生活;通過誠實守信、平等互利的經商原則實現合作各方的共贏;通過員工與企業的共同發展,為員工創造實現自我價值的成長空間;通過理性的、持續的經營發展,為股東提供穩定的、豐厚的回報;通過貢獻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社會創造卓越的城市空間。 記者:在這次5月12日的汶川地震災難中,中糧地產采取了哪些舉措?近年來中糧地產是怎么樣去實現對社會的回饋的? 田總:得知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這一消息后,集團迅速組織募捐活動,從領導到普通員工,從各職能部門到各項目公司,為災區獻出一片愛心,表達一份赤誠。長沙觀音谷公司各部門也踴躍捐款、奉獻愛心。集團副總孫伊萍帶領員工堅守在四川抗災第一線,同時帶去藥品、口罩等災區急需的物品,全體員工們在擔憂其安危的同時也正在以實際行動支持他們的工作。雖然長沙公司人不是很多,但是我們也積極參與捐贈活動,每個人都自愿捐款,與災區人民共度難關。與此同時,每位員工都努力抑制自己的悲傷,全力以赴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到目前,中糧集團捐贈的錢物已增加至1480萬元,8萬中糧人在與災區人民心連心,我們以實際行動參與到抗震救災中,充分表現了國有大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記者:中糧地產的企業戰略是怎樣的,未來將會朝著什么方向發展? 田總:我們的使命是建造優雅品味空間,享受舒適完美生活;愿景是卓越的現代生活建造者;目標是成為中國房地產行業排名前列的地產公司。 中糧地產未來發展戰略為“三個轉型”,一、業務轉型:中糧地產的業務重點將轉向市場規模大、成長性好的住宅開發業務,包括中檔、高檔住宅的開發銷售,服務式公寓開發經營等;現有的工業地產保留,并基于現有的資源進行發展。二、地域轉型:中糧地產的住宅地產開發業務在繼續擴大寶安,乃至深圳的市場份額的同時,逐步進入京滬穗等一線城市,以及天津、成都等有潛力的二線城市,實現從區域性地產開發向全國性地產開發的轉型。三、公司轉型:通過整合,將中糧地產從一個地方性的地產公司轉變成為中糧集團住宅地產開發業務的專業平臺,統一管理和運作中糧集團在全國的住宅地產業務。 名企鏈接: 20世紀90年代初,中糧集團通過旗下香港鵬利國際集團積極參與房地產業務,先后進入香港、北京、深圳、廣州、上海、成都、沈陽、廈門等城市,成功開發了香港鵬利中心、北京名都園、北京中糧廣場、上海鵬利海景公寓、廣州都市華庭、成都凱萊帝景、沈陽鵬利廣場、廈門鷺江海景花園、廣州科學城等項目。經過十多年穩步健康的發展,中糧地產業務不僅具備了較大的經營規模,樹立了良好的市場形象,而且培養了一支具有豐富經驗的職業經理人隊伍。 2005年11月,中糧集團成功受讓深圳市寶安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深寶恒A”的國家股,成為“深寶恒A”的第一大股東。2006年2月,“深寶恒A”完成股權分置改革。2006年4月,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批準,上市公司全稱由“深圳市寶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中糧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依托中糧集團的強力支持,中糧地產將大力整合中糧集團、香港鵬利國際及上市公司的廣泛資源,建立中糧集團地產業務開發的平臺,充分發揮優勢,使中糧地產成為具有品牌優勢的專業房地產開發公司。 中糧地產將秉承“建造優雅品味空間,享受舒適完美生活”的企業理念,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品質優良的產品,細致入微的服務,希望藉此更好地履行企業公民責任,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