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與北辰三角洲一江相隔的工地上,一場引領未來生活方式的變革在悄然進行——這里將成為濱江新城(即濱江金融商務區)面積最大的市民休閑廣場,在這片廣場地下,濱江金融區域能源中心正在進行站房基坑支護施工以及管網鋪設,這里也將成為全國乃至亞洲在建的供能面積最大江水源熱泵能源站。建成后,在周邊工作和生活的市民,將享受到“水空調”提供的更為節能、省錢和舒適的服務。
鏡頭從能源中心上升到百米高空,向下俯瞰,從河西營盤路隧道口到三汊磯大橋,由南往北,西至銀杉路,長沙濱江新城6.7平方公里的區域,如一艘巨輪,停泊在湘江之畔,蓄勢遠航,桅桿上一束“兩型之光”正照射大河西湘江之畔。曾經工廠遍布沿江8公里、“灰頭土臉”的江岸線正轉型升級為金融商務企業搶灘、宜業宜居宜游的黃金江岸線……
兩型之變,規劃先行
新型節能技術在濱江落地
明年5月有望享用“水空調”
“以湘江水作為冷熱源,水源熱泵技術簡而言之,就是利用湘江水做了‘能量的搬運’——以電帶動熱泵機組做功,將湘江水蘊含的冷熱能轉化到實際需要的溫度,進而為末端用戶供冷供熱。”中節能先導城市節能有限公司總經理岳勁松告訴記者。類似的技術,在位于波羅的海沿岸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被廣泛運用。
這項技術對湘江水質沒有任何影響,帶來的好處則是多方面的:和一般中央空調相比,利用這項技術夏季將節能20%,冬季將節能40%至50%,綜合運營成本也將降低30%,更為重要的是,不用在建筑物外安裝空調掛機,成功地避免了“城市熱島”效應,充分顯示了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兩型”特質。
據了解,預計明年5月左右,銀杉路以東、坦山路以南、銀觀路以北的區域的辦公樓和住宅區將最先感受到這項技術帶來的好處,站點將為212萬平方米區域范圍供能。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新區建設考慮到運用這項技術,需要城市規劃者具有前瞻性眼光,并以巧妙的市場化手段來推廣。濱江新城這個站點做好了,在全市、全省都具有標桿性的意義。”岳勁松說。
目前,這家由長沙先導投資控股公司和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聯手組建的城市節能公司,規劃在濱江新城、洋湖垸和湘江新城三大片區共建設7個區域能源站,能源站輻射范圍達20平方公里,總供能面積約為1260萬平方米。
濱江新城本身的規劃,就有著不同尋常的前瞻性。作為長沙建設“兩型社會”的核心示范區, 濱江新城定位為以現代金融商務功能為核心,以文化、休閑、旅游綜合商圈為驅動引擎,以都市居住為依托的復合型新都會中心。建成后將容納就業人口約35萬,居住人口約22萬,同時還將吸引大量旅游、觀光、購物、休閑的流動人口。
濱江新城686.22公頃的規劃總用地中,林地、水域、耕地等綠色區域達到了157.24公頃,超過規劃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從南部的施家港水域,到北部的北津城遺址公園,再到臨江綿延8公里長的沿江綠化帶,中部還有茶山公園等小型綠色公園,滿足市民“親近綠色”的生活需求。
科學規劃“三縱十二橫”路網,最大限度地削減交通擁堵帶來的能耗和尾氣污染。3條地鐵的站點基本覆蓋整個區域,加上內部規劃慢行交通系統,方便市民綠色出行。
嚴格設定施工綠色門檻: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的比率占總量的80%以上;土建裝修一體化占總量50%以上;可循環建材比率占建設總量的12%以上……
品質之變,騰籠換鳥
關閉、遷出工業企業220多家
金融商貿機構紛至沓來
“以前這一帶好多工廠,從河東對岸看過來,煙囪高聳,廠房夾雜著民房,不光不好看,噪音、粉塵污染也有。”市民王萍告訴記者。
處于市委、市政府門戶區位的濱江新城,曾經是長沙的老工業區之一,集聚了長沙船舶廠、長沙銀太紡織廠、長沙第二紡織印染廠、長沙新城熱電廠等眾多工業企業,歷史上,這些企業曾經發揮了重要的經濟支柱作用。2008年底,隨著長沙市濱江新城被列為長沙大河西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起步區的核心區,區域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據統計,5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動下,濱江新城區域內共關閉、遷出工業企業220多家。
記者看到,銀盆嶺大橋西頭北側,王萍描述的棚房低矮,瓦礫成堆,雜草叢生的景象已被大氣的歐式騎樓及優美的濱水露臺取代。集高端餐飲、時尚娛樂、休閑購物等功能于一體的濱水情景式商業項目——漁人碼頭目前已基本完成外墻裝修,“年底將有一批商家試營業,市民們不久就可以一邊看江景,一邊享受優雅的逛街體驗!”
在推動區域轉型升級的同時,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湘江邊,見證湖南近代工業百年變遷的裕湘紗廠被原址保留,保護性改造后,紗廠辦公樓、門樓和紗廠倉庫格局被妥善利用,市民可在其中品咖啡,看展覽。